作者:半入詩詞半入夢
有人說,他是出色的美食家,也是優秀的廚師;有人說,他是“詩人圈”中最優秀的運動員,從京城跑到了天涯海角,跑了一輩子。
中國的文化名人數不勝數,可是直到現在,他的人氣一直居高不下。而他的朋友圈中,人際關系更是大相徑庭,上有天子朝堂,下有山野農夫、云游和尚,甚至還有政敵……
這樣一個人,他的人生注定讓我們好奇。我想,如果他也有朋友圈,那一定輪不到我們為他點贊,因為他的好友肯定早已到了限定的人數……
“我有一頭小毛驢我從來也不騎,有一天我騎它進京去考試……”嘉佑元年(1056年),21的蘇軾和19歲的弟弟蘇轍隨父蘇洵一起進京趕考。憑借《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得到了文壇盟主歐陽修的青睞,最終獲得了第二名(實為第一名),從此名滿京城。
1061年,蘇子瞻走馬上任。出任鳳翔(陜西)府簽判,蘇轍留在了河南,擔任河南澠池主簿。這是大小蘇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分別。
這時候的蘇軾,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然而前方等著他的又是怎么樣的人生風景呢?
熙寧四年,王安石變法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展開,從鳳翔回到京師的蘇軾發覺,此刻的京城氣氛已經跟他當初離開京師時截然不同。司馬光調離了京城,連自己的恩師歐陽修也辭職去了青州。而年輕的蘇軾顯然不同意眼前這暴風驟雨式的變法,終于自請外派,來到了杭州。
熙寧六年(1073年)
地點:杭州西湖船上
心情:晴天
這天時距離出來初到杭州已經兩年了,身為杭州通判,蘇子瞻心情不錯,即興寫了兩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在杭州的日子,在蘇軾的一生中算是比較快樂的,這期間,他幾乎成了“全民網紅”。
雖然沒在朝堂中心那么風光,但是他的身邊一直有一大批的文人雅士,不過,也是傷心的事情,1072年,他的伯樂兼好友歐陽修去世,朝堂上從此又少了一個亦師亦友的人。
他更不會想到十多年后,他還會再次來到杭州,成了杭州的CEO,西湖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還等著他處理,在這里,他還將成立中國最早的一個公立醫院。當然,這是后話。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請求外放密州,出任密州知州(今諸城),而此刻的蘇轍在齊州(今濟南),兄弟已經7年未見面。這年中秋,吃了飯,喝了酒,洋洋灑灑寫了一個詞《水調歌頭》,此詞一出,瞬間刷屏了朋友圈:
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更多的是眼前的茍且。
這一年,二蘇仍沒能見面,四十而不惑的蘇子瞻在忙著治理蝗災、旱災,忙著啟動各種救災措施,忙著革新除弊 。密州之于杭州,各個方面都相去甚遠。他在這里建了超然臺,寫下了千古佳作《超然臺記》,讓密州這個蠻荒之地瞬間名聲大噪。
密州,是蘇軾 “一把手”的人生起點,在往后的日子里,蘇軾輾轉于各地,他將繼續面對更大的起起落落。
徐州,自古在人們的眼中一直是一個鐘靈毓秀的地方,1079年的一天,徐州城的老百姓都洗盞呈酒,為他們的蘇太守送別,面對工作了兩年多的地方,面對彭城的老百姓和昔日的新老朋友,平日里嘻嘻哈哈的蘇子瞻不禁眼淚婆娑,一首《別徐州》寫不盡他復雜的心緒……
1077年,蘇軾來到徐州,擔任徐州太守一職,這兩年,蘇太守帶領大小官兵一起抗洪水、挖煤炭、抓冶鐵、勸農桑、修水利、建黃樓(徐州五樓之一)、興旅游,雖然只有兩年的時間,那時候,歐陽修已經去世,在那個重文輕武的朝代,蘇軾成了北宋文學界最閃亮的那顆星,是許多文人心中的偶像,他去過的地方都幾乎會留下關于他的故事,也大大的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
在這期間,二蘇之間感情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眼前的蘇軾即將前往湖州,而他,在到達湖州后的兩個月,也即將面對人生最大一次挫折——“烏臺詩案”。
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份的一天,天氣:微冷
定位:黃州
蘇軾起了個大早,走出定慧寺院,發了一個朋友圈。
因為“烏臺詩案”,45歲的蘇軾被貶到黃州,在一群好友的幫助下,自力更生,種地建房子,忙得不亦樂乎,此后的幾年里,蘇軾謫居黃州,“四鄰相率助舉杵,人人知我囊無錢”。
因為平和近人的性格,得到了許多老百姓的尊重和喜愛。大名鼎鼎的大宋才子、甚至曾被人們視為大宋未來宰相的人,轉身為山野農夫,也是這個時候開始,他的身上多了一個響當當的稱號——蘇東坡。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九月,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不料大伙都熟睡了,獨自在江邊歇息,順道吟了一首詞《臨江仙》:
這天,東坡居士來到江邊,望著長江水滾滾東流,有感而發,在朋友圈發了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結果朋友圈差點爆棚,瞬間霸屏了整個朋友圈。
黃州,是蘇軾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黃州之后,蘇軾的人生似是開了掛,脫胎換骨,雖然生活清貧,但恰恰是這種“接地氣”的農夫生活,云游于天地之間,還發現了東坡肉、東坡湯等,他的詩詞創作也達到了一個高峰期,在這里,還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孤兒院——東坡雪堂孤兒會。
元豐七年,蘇軾奉旨離開黃州,一路向北,途中和長子蘇邁游覽了鄱陽湖口的石鐘山,并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經過金陵時,還會見了王安石。
此時的王安石已罷相兩年,一直閑居于此,面對昔日的政敵,政壇上改革的斗士,今日之白頭老翁,蘇軾是何種心境,不言而喻。兩人很愉快的相處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蘇子瞻又寫了幾首詩,這次他沒有再發朋友圈,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除去政治上的原因,他們大概會是文學上的知音吧。兩年后王安石去世。對于王安石而言,晚年的他歸于寧靜,或許只是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吧。
元豐八年,神宗逝世,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聽政,司馬光等舊黨人物再次被啟用,蘇軾在這期間也被調回了京城,且平步青云,短短的幾個月,從起居舍人升到了翰林學士知制誥,蘇軾的政治生涯達到了最高峰。
可是在這個期間,蘇軾又因和司馬光政見不同,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滿和攻擊,面對朝廷的勾心斗角,蘇軾再次請求外派。時隔十多年,再次來到了杭州。
蘇軾在杭州工作了2年,1091年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開始,相繼被調往于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在章惇等人的“照顧”下,蘇軾以“譏訕先朝”的罪名一路被貶,一路向南,紹圣元年(1094年),終于貶到了惠州。
蘇軾在惠州只有兩年多的時間,但是在這兩年中,他為當地做了許多惠民的實事,傳播插秧技術、嚴肅軍紀、筑堤防洪……
對于曾經舊友的陷害,他卻是一種“你傷害了我,我一笑而過”的態度。本來想著此生就在惠州度過余生,沒想到,在惠州的房子剛剛安置好不久,一紙令下,再次被貶海南儋州……
海南,自古的蠻荒之地,蘇軾成了第一個被貶到最遠的地方的人。
到儋州,蘇軾已年逾花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盡管如此,他依舊沒有閑著,東坡井、東坡路、東坡學堂……是最好的見證,1100年宋徽宗即位,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在最后離開海南的時候,他自己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感慨。
雖然在海南只有兩三年的時候,但是對海南的教育貢獻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而他的學生姜唐佐成了海南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舉人,另外一個學生符確則成了海南有史以來的第一位進士。
時間停留在1101年。
這一天,蘇子由淚眼婆娑, 他的一條信息引起了轟動,只有短短的幾個字:“吾兄子瞻,今病逝于常州”。
一代文豪,就此落下帷幕。
其實早在儋州的時候蘇軾就已是疾病纏身,在北歸的途中,一路顛簸,因痢疾又得不到及時的醫治,當行走的船只剛剛達到常州,便離開了人世。臨終前,留下了“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的遺憾。
十年后,蘇轍去世。和哥哥一起,葬在了河南郟縣。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二蘇終于了卻當年“對床夜雨”的承諾。有蘇軾這樣的哥哥,是蘇轍最大的驕傲,而蘇軾有蘇轍這樣的弟弟,也是他一生的榮光。在蘇軾一生起起落落的生涯中,多少次,是蘇轍幫忙照顧其家人,為了他,蘇轍甚至不顧自己的處境,為蘇軾收拾了許多的“爛攤子”……
結語:
蘇軾自中了進士之后,歷經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官,經歷了北宋那個變法的風云年代。
900多年前的文豪,一生起起落落,兜兜轉轉。他的足跡布遍大半個中國,無論何時,都心系百姓,扎根生活,直到現在,在許多的地方,我們都依舊能見到他的政績。
北宋是中國文學最輝煌的年代,蘇軾能夠成為其中的翹楚,這么多年過去仍深受人們的尊崇和喜愛,足見其個人的能力和魅力,把生活和工作上的“失意”活成“詩意”的人生態度也成了許多人喜歡他的主要原因。
蘇軾,該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而現在我們也只有從他的詩詞中慢慢去品味和學習了……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