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譯文] 月兒從柳樹上升起,我和心上人啊,相約在黃昏后的時間。
上元節
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詩出自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元夜,即正月十五。從唐代起,元夜有觀燈的風俗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滿春衫袖。
注釋:
元夜:農歷正月十五夜,即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唐代以來有元夜觀燈的風俗。
花市:指元夜花燈照耀的燈市。
翻譯:
去年元宵夜之時,花市上燈光明亮如同白晝。與佳人相約在月上柳梢頭之時、黃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時,月光與燈光明亮依舊。可是卻見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淚沾透了她那身春衫的袖子。
賞析:
《生查子·元夕》,作者歐陽修。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了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這是首相思詞,寫去年與情人相會的甜蜜與今日不見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話,饒有韻味。詞的上闋寫“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燈像白天一樣亮,不但是觀燈賞月的好時節,也給戀愛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時機,在燈火闌珊處秘密相會。“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二句言有盡而意無窮。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闋寫“今年元夜”的情景。“月與燈依舊”,雖然只舉月與燈,實際應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說鬧市佳節良宵與去年一樣,景物依舊。下一句“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表情極明顯,一個“濕”字,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與唐朝詩人崔護的名作《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了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頭兩句寫元宵之夜的繁華熱鬧,為下文情人的出場渲染出一種柔情的氛圍。后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下片寫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與燈依舊”與“不見去年人”相對照,引出“淚滿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的沉重哀傷,表達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卻已物是人非的思緒。 此詞既寫出了情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時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寫法上,它采用了去年與今年的對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間形成哀樂迥異的鮮明對比,從而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苦痛體驗。這種文義并列的分片結構,形成回旋詠嘆的重疊,讀來一詠三嘆,令人感慨。
賞析二:
全詞通過“去年”與“今年”元宵夜的情景對照,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了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感與孤獨感,揭示了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傷感心理。
上闋追憶“去年”情事,語言閑淡而充滿眷戀。元宵夜逛燈市,是唐代以來固有的風俗,唐詩中屢有詠嘆,如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即是描寫燈市繁盛的景象。各種燈飾爭奇斗妍,燈燈相照,亮如白晝。男女老幼往往傾家出動,游人如織。故起二句乃是平實敘事,尚未參入個人情事。第三、四句則道出了觀燈人流中的特別一族,他們無意欣賞火樹銀花的燈光花市,他們只是在如鯽人流中尋覓自己的意中之人。因為平時深居閨門,無緣結識心儀之人,故對元宵夜市寄予了一種特別的期待。詞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幸運兒,他與她避開了稠密的人流,在黃昏月上之時,相互約見,傾訴衷腸。上闋回憶從前幽會,充滿希望與幸福,可見兩情是何等歡洽。而周圍的環境,無論是花、燈,還是月、柳,都成了愛的見證,美的表白,未來幸福的圖景。情與景聯系在一起,展現了美的意境。那個有燈有月的夜晚遂成為了一個刻骨銘心的記憶而長留心間。
下闋敘寫“今年”心情,把主人公的情思從回憶中拉了回來。快樂的時光總是很快成為記憶,時光飛逝如電,轉眼到了“今年元夜時”。“去年”見證情事的燈、月雖依舊如期來臨。“依舊”兩字又把人們的思緒引向上片的描寫之中,月色依舊美好,燈市依舊燦爛如晝。環境依舊似“去年”,但去年約見之人卻杳無蹤影。空有繾綣難舍之舊情,卻無相對可訴之人。不禁淚滿青衫,其情可哀。作者敘寫情事,并不一一著實,而是用筆空靈,通過“去年”與“今年”不同心境的刻畫,表現了主人公由幸福到失落的心理過程,其中隱含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情緒。上句“不見去年人”已有無限傷感隱含其中,末句再把這種傷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這是首相思詞明白如話,饒有韻味。與唐朝詩人崔護的名作《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異曲同工之妙,卻較崔詩更見語言的回環錯綜之美,也更具民歌風味。
關鍵詞:生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