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譯文] 想那花草樹木都要凋零啊, 唯恐美人也將有暮年到來。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注釋:
高陽:相傳是古代帝王顓頊(zhuān xū)的稱號。
苗裔(yì):后代。
兮(xī):語氣詞,相當于“啊”。
朕(zhèn):我。秦始皇以前,一般人均可用“朕”。
皇:大。
考:對亡父的尊稱。
攝提:寅年的別名。
貞:正當。
孟:開端。
陬:(zōu)夏歷正月,又是寅月。《楚辭》都用夏歷。
惟:發語詞。
庚寅:紀日的干支。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這個難得的吉日。
皇:皇考。揆(kuí):度量。初度:初生時的樣子。
肇(zhào):開始。
正:平。則:法。正則:公正的法則,含“平”的意思。
靈均:美好的平地,含“原”的意思,屈原名平字原。
紛:眾多。重(chóng):加上。修能:優秀的才能。
扈(hù):楚方言,披。
江離:香草名。芷:香草名,白芷。辟:幽僻。
紉:聯綴。佩:古人的佩飾。這里用佩帶香草比喻重視自己的后天修養。
汩:水流迅疾,這里比喻光陰似水。
不吾與:不等我。
搴(qiān):拔取。陛(pí):山坡。木蘭:香樹,這里指木蘭花。
攬:采。宿莽:香草,經冬不死。木蘭樹去皮不死,宿莽草經冬不死,皆香不變者,所以用來修身。
忽:速。淹:留。
代序:時序輪流替換。
惟:想。
美人;屈原有時指國君,有時自指,有時泛言賢士。這里指楚懷王。遲暮:年老。
撫壯;趁著壯年。穢(huì):污穢的行為。
度:法度。
騏驥:(qí jì):駿馬,比喻賢能之人。
來:來吧。
道:同“導”,引起。夫:語氣詞。
譯文1:
我是高陽帝的后代子孫啊, 我的偉大的先父名叫伯庸。
太歲在寅那年,正當新正之月啊,又恰在庚寅之日我降生到世上。
父親察看揣度我初生的姿態啊,一開始就賜我美好的名字。
為我取名叫正則啊,又取了字叫靈均。
我已經有這么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上美好的容態。
身披香草江離和幽雅的白芷啊,還編結秋蘭作為佩帶更加芳馨。
時光飛快,我似乎要趕不上啊,心裏總怕歲月流逝不把我等待。
清晨摘取山坡上的香木蘭啊, 傍晚又把經冬不枯的香草來采。
想那花草樹木都要凋零啊,唯恐美人也將有暮年到來。
你為什么不乘著壯年拋棄惡習啊,又為什么不改變原來的政治法度?
你若乘上駿馬縱橫馳騁啊,來吧,請讓我在前面為你帶路。
譯文2:
顓頊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輝大名。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尊敬的先祖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上天既賦予我這么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養自己的品性。我披著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啊;又聯綴起秋蘭作為自己的佩巾。光陰似箭,我惟恐抓不住這飛逝的時光,讓歲月來塑造我美好的心靈。清晨,我浴著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蘭,傍晚,我背著夕陽在洲畔采摘宿莽來潤德潤身。太陽與月亮互相交迭,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相互交替,永無止境。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為什么,為什么你不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為什么不改變這種不善的法度?任用賢才,來馳騁于天下!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譯文3: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 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 太歲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 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 先父看見了我有這樣的生日, 他便替我取下了相應的美名。 替我取下的大名是叫著正則, 替我取下的別號是叫著靈均。 我的內部既有了這樣的美質, 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裝扮。 我把蘼蕪和白芷都折取了來, 和秋蘭紐結著做成了個花環。 我匆忙地就象是在趕路一般, 怕的是如箭的光陰棄我飛掉。 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蘭, 我在冬天去收攬水邊的青藻。 金鳥和玉兔匆匆地不肯停留, 夏天和秋天輪流著在相替代。 想到草和木都時刻地在雕零, 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 你應該趁著年少以自圖修潔, 為甚總不改變你那樣的路數? 我駕著駿馬正要打算去奔馳, 你來吧,我要為你在前面引路。
賞析: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全詩一共有372句,2490個字。從篇幅的宏闊看,也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少有的。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則當作于被放逐以后。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于懷王世被疏以后,有說作于頃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說作于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于懷王時而作成于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離騷》是屈原被貶后寫出來的。本詩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詩人也稱“騷人”。一首《離騷》承載幾千年中國歷史文化,唱誦至今,有多少人為其感染,有多少人為其激昂,有多少人為其奮起。
《離騷》作為長篇巨制,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關于它的內容層次,歷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
大致說來全詩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敘述詩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積極自修,鍛煉品質和才能。
第二部分:詩人在實現自已政治理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詩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縮不氣餒,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但在“眾皆競進以貪婪”的環境中,群芳蕪穢了——這是詩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詩人自已依舊積極自修,依照彭咸的遺教去做。
第四部分:由于詩人的特立獨行,立即引起世間庸人的饞毀,從而使詩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詩人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詩人依舊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認同世俗:“背繩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難挫折,陷入孤獨絕望境地的詩人內心深處進一步展開矛盾、彷徨、苦悶與追求理想,以及靈魂搏斗的過程,最終堅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由于女媭的勸誡,詩人不得已來到重華面前,向他陳述自已的觀點,期冀引起同情共鳴。
第七部分:詩人在重華面前闡述了自已的“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后,“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達詩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強烈感情。
第八部分:詩人聽了巫咸的話,最后決定離開楚國。這一部分把詩人復雜的矛盾心理,萬千思緒,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第九部分:詩人在接受靈氛、巫咸的勸告,決定離開楚國遠游,最后終不忍離開的經過。這是詩人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展開的最后一次幻想。
全詩最后是尾聲,以當時的楚國名曲《亂》作結。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 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司馬遷評論《離騷》說:“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劉安《離騷傳》說:“《國風》 好色而不淫,《小雅》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曒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基本上道出了《離騷》的精神實質和不朽價值。
關鍵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全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