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于其子孫也去天下若遺躧于天下猶然況其細于天下乎非帝堯孰能行之?《易》曰:“無首吉。”此蓋人君之公也。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避仇讎,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黨,伊、呂是也。故顯名存于今,是之謂公。
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謂大公也。
晉文公問于咎犯曰:“誰可使為西河守者?”咎犯對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對曰:“君問可為守者,非問臣之仇也。”子羔見咎犯而謝之曰:“幸赦臣之過,薦之于君,得為西河守。”咎犯曰:“薦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義,子其去矣,顧,吾射子也!”
楚文王伐鄧,使王子革、王子靈共捃菜。二子出采,見老丈載畚,乞焉,不與,搏而奪之。王聞之,令皆拘二子,將殺之。大夫辭曰:“取畚信有罪,然殺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殺之?”言卒,丈人造軍而言曰:“鄧為無道,故伐之。今君公子搏而奪吾畚,無道甚于鄧。”呼天而號。君聞之,群臣恐。君見之,曰:“討有罪而橫奪,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愛子棄法,非所以保國也;私二子,滅三行,非所以從政也。丈人舍之矣,謝之軍門之外耳。”
(節選自《說苑·至公》)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于其子孫也/去天下若遺躧/于天下猶然/況其細于天下乎/
B. 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于其子孫也/去天下若遺躧/于天下猶然/況其細于天下乎/
C. 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于其子孫也/去天下若遺躧/于天下猶然/況其細于天下乎/
D. 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于其子孫也/去天下若遺躧/于天下猶然/況其細于天下乎/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奉公舉賢”與“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兩句中“舉”字含義相同。
B. “楚人遺弓”與“深追先帝遺詔”(《出師表》)兩句中的“遺”字含義不同。
C. “取畚信有罪”與“信可樂也”(《蘭亭集序》)兩句中的“信”字含義不同。
D. “丈人造軍而言曰”與“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兩句中的“造”字含義相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伊尹、呂尚有著顯赫的名聲,是“人臣之公”的代表,這類人從不結黨營私,也不會徇私枉法,用忠誠侍奉君主,用仁德使民眾得利。
B. 楚共王認為楚弓楚得也很合理,否定了侍從的建議。孔子評價過這件事,認為侍從的公心不算大,孔子所說的才是真正的“大公”境界。
C. 晉文公向咎犯詢問西河郡守的合適人選,咎犯認為自己的仇人虞子羔可以勝任,這讓晉文公很驚訝,之后咎犯據實回應了晉文公的疑問。
D. 楚文王讓兩個王子去采野菜,他們卻尋釁滋事,與一位老者發生沖突,老人在軍門外控訴兩位王子的行為,楚文王召見了老人并向他賠罪。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鄧為無道,故伐之。今君公子搏而奪吾畚,無道甚于鄧。
(2)討有罪而橫奪,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
【答案】
10. B 11. C 12. B
13. (1)鄧國干出些無道的事,所以你們才攻打它。現在君王的兒子毆打我并奪走我的筐子,這比鄧國還要不講道義。
(2)討伐有罪的人卻蠻橫搶奪,這不是禁止暴行的辦法;仗恃力氣虐待老人,這不是教育年輕人的辦法。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古代有能實行最大公正的人,就是帝堯。帝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發現舜并傳位給他,并不把天下私傳給自己的子孫,離開天子的地位如同脫掉鞋子一樣。對于天下都能這樣,何況那比天下細小的事物呢?
“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是一個判斷句,“者……也”為判斷句標志,應從“也”后斷開;“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對稱句,“貴”后不斷開。排除AD。
“得舜而傳之”中,省略主語“堯”,“得舜”“傳之”是兩個連動謂賓結構,結構完整。“不私于其子孫也”中,“于”引出“私”的對象,作其賓語。故應在“不私”前斷開,排除C。
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
C.第一句,信:確實、實在,句意:奪取老人筐確實有罪;第二句,信:確實、實在,句意:實在很快樂。兩字含義相同,詞性也相同,均為副詞。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認為侍從的公心不算大”說法錯誤,依據原文“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可知,孔子批評公心還不算大的人是楚共王而不是侍從。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賦分點:
(1)“為”,行為、做事;“搏”,毆打;“無道”,不講道義;“無道甚于鄧”,狀語后置。
(2)“橫奪”,蠻橫搶奪;“所以”,……的做法;“非所以禁暴也”,否定判斷句;“恃”,依仗;“教幼”,教育年輕人。
參考譯文:
《尚書》上說:“不偏私不結黨,王業的道路就平坦寬廣。”講的就是最大的公正。古代有能實行最大公正的人,就是帝堯。帝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發現舜并傳位給他,并不把天下私傳給自己的子孫,離開天子的地位如同脫掉鞋子一樣。對于天下都能這樣,何況那比天下細小的事物呢?除了帝堯誰能做到這樣?《易經》上說:“不自居首位就吉利。”這大約就是人君應具有的公正吧!那作臣子的公正表現在:處理國事不經營私人的利益,身在君主之門就不計較財利,在國法面前不袒護親戚,奉行公事推舉賢能不排棄仇敵,用忠誠來事奉君主,用仁德來使民眾得利,用寬容的品德來推行自己的措施,用不結朋黨的辦法來實行自己的主張,伊尹、呂尚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們顯赫的名聲能流傳到現在,這樣的人做事就叫做公正。
楚共王外出打獵,丟失了他的弓,左右的侍從請求去找回來。楚共王說:“算了吧!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拾到它,又何必去尋找它呢?”孔子知道后說:“可惜他的公心還不算大,要是說‘有人丟了弓,有人會得到它’就行了,為何一定要說楚國呢?”孔子所說的就是大公。
晉文公向咎犯問道:“誰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說:“虞子羔可以。”晉文公問:“不是你的仇人嗎?”咎犯回答說:“君王問的是可以作西河郡守的人,并沒有問我的仇人是誰。”子羔拜見咎犯并道謝說:“多承您赦免了我的過錯,向君王推薦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說:“我舉薦你,是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為私事。我不能因為私事而損害公理。你趕快走吧,再回頭,我就要射殺你了!”
楚文王攻打鄧國,命王子革、王子靈一起去采摘野菜,這二人出外采集野菜,看見有個老人頭上頂著一個筐子,便向老人乞討,老人不給他們,于是就毆打老人奪下筐子。楚文王知道了這件事,命令將二人都拘押起來,將要殺掉他們。大夫進言說:“奪取老人的筐確實有罪,但殺死他們卻不是他們該承當的罪。君王為什么要殺死他們呢?”話剛說完,那老人就來到軍門外說:“鄧國干出些無道的事,所以你們才攻打它。現在君王的兒子毆打我,還搶奪了我的筐子,這比鄧國還要不講道義。”說完就呼天搶地號哭。楚文王聽到了這些話,群臣也感到惶恐不安。楚文王召見那老人說:“討伐有罪的人卻要蠻橫搶奪,這不是禁止暴行的辦法;仗恃力氣虐待老人,這不是教育年輕人的辦法;愛自己的兒子卻放棄法令,這不是保住國家的辦法;對這兩個兒子徇私情,毀滅以上三種德行,這不是治理國政的辦法。請老人家寬恕我,我將在軍門外斬殺二子,來向您賠罪。”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