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注] 性至孝,奉鄭太后供養,不居別宮,只于大明宮朝夕侍奉。親舅鄭光,即位之初,連任平盧、河中兩鎮節度使。大中七年,自河中來朝,上因與光商較政理,光素不曉文字,對上語時有質俚。即命宰臣別選河中節度使,留光奉朝謁。后或以光生計為憂,即厚賜金帛,不復更委方面。
上臨御天下,得君人法。每宰臣延英奏事,喚上階后,左右前后無一人立,才處分,宸威不可仰視。奏事下三四刻,龍顏忽怡然,謂宰臣曰:“可以閑話矣。”自是詢閭里閑事話宮中燕樂無所不至矣。一刻已來,宸威復整肅,是將還宮也,必有戒勵之言。每謂宰臣:“長憂卿負朕,撓法,后不得相見!”
武宗好長生久視之術,于大明宮筑望仙臺,勢侵天漢。上始即位,斥道士趙歸真,杖殺之,罷望仙臺。大中八年,復命葺之。右補闕陳嘏抗疏論其事,立罷修造,以其院為文思院。上英睿妙理,尤長于納諫。李璲除嶺南節度使,間一日,已命中使頌旄節,蕭仿封還詔書。上正聽樂,不暇別召中使,謂優人曰:“汝可就李璲宅卻喚使來。”旄節及璲門而反。
上雅重詞學之臣,于翰林學士恩禮特異,宴游密召,無所間隔,惟于遷轉,皆守彝章。皇甫珪自吏部員外召入內廷,計吏員二十五個月限,轉司封郎中。動循官制,不以爵祿私近臣也。
上自黨項叛擾,推其由,乃邊將貪暴,利其羊馬,多欺取之。始用右諫議大夫李福為夏州節度使,發日,臨軒戒勵,稟奉宸威,絕侵奪之貪。邊方帖息,烽燧不復告驚矣。
(節選自裝庭裕《東觀奏記》)
【注】指唐宣宗李忱,人稱為“小太宗”。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自A是B詢C閭D里E閑F事G話H宮I中J燕K樂L無M所N不O至P矣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朝,指朝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皆朝于齊”的“朝”字含義相同。
B. 武宗,指皇帝廟號。廟號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所定的名號。
C. 旄節,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用作信物。此指鎮守一方的長官所擁有的節。
D.私在文中有偏愛之意,與《陳情表》中“烏鳥私情”的“私”字含義相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唐宣宗天性篤孝,事親恭謹有方。他將太后置于大明宮以便早晚侍奉,對親舅鄭光雖不再委以重任,但也賞賜豐厚,讓其生計無憂。
B. 唐宣宗英明睿智,善于采納諫言。他得知蕭仿將任命李遜為嶺南節度使的詔書城封退還后,立即派遣伶人將中使攜帶的旄節追回來。
C.唐宣宗優待文臣,恪守典章制度。他盡管與翰林學士在燕飲游樂和秘密召見時表現得親密無間,但對他們的職位變遷都能遵守常典。
D.唐宣宗洞察明斷,平息邊境戰事。他推斷黨項叛亂根源在于邊境將領欺詐貪功,故讓李福前去平叛并臨行勸勉,最終使得邊境安寧。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上因與光商較政理,光素不曉文字,對上語時有質俚。
(2) 右補闕陳嘏抗疏論其事,立罷修造,以其院為文思院。
14.《論語》中提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唐宣宗臨御天下時如何體現“君子三變”?請簡要分析。(3分)
答
10.(3分)
BGL(每選對一處給1分。勾選四處及以上不得分。)
11.(3分)
D(兩者含義不同。“烏鳥私情”的“私”意為私人的、個人的。)
12.(3分)
D(“在于邊境將領欺詐貪功”錯誤,從文中可知是邊將“貪婪殘暴”,選項改變原意,故選D。)
13.(8分)
(“因”“素”各1分,句意通順2分。)
(2)右補闕陳嘏上書直言進諫這件事,皇帝聽到后立即停止修造,將其院落改為文思院。(“抗疏”“罷”各1分,句意通順2分。)
(1)皇上趁機和他商討為政之道,鄭光向來不懂得文字,回答皇上的話語中不時出現質樸俚俗之詞。
14.(3分)
示例:①初奏事時,宰相所立殿階寂然無人,皇帝威嚴讓其不敢仰視,體現“望之儼然”。②奏事中途,皇帝容色忽然歡愉,并與宰相閑話宮廷內外瑣事,體現“即之也溫”。③還宮之際,皇帝告誡宰相不要觸犯法律,以免君臣難以相見,體現“聽其言也厲”。(每點 1 分,意思對即可)
【文言文參考譯文】
皇上生性極其孝順,不在其它宮室供養鄭太后,只在大明宮中早晚侍奉。親舅舅鄭光在自己即位之初就接連擔任平盧、河中兩鎮節度使。大中七年,鄭光從河中來朝拜。皇上趁機和他商討為政之道,鄭光向來不懂得文字,回答皇上的話語中不時出現質樸俚俗之詞。皇上當即命令宰相另外選任河中節度使,保留鄭光朝拜的資格。后來有時擔憂他的生計,便賞賜其豐厚的金帛財物,但不再委以重任。
皇上治理國政之時,體現君王法度。每當宰相在延英殿奏事,被傳喚到殿階后,身邊前后沒有一個人站立,處理奏事伊始,發現皇帝威嚴不可仰視。奏事過了三四刻后,皇帝忽然龍顏欣悅,對宰相說:“可以說些閑話了。”自此,或是詢問宮外民間俗事,或是閑話宮中燕飲游樂之事,無話不談。又過了一刻時間,皇帝威嚴又變得端莊嚴肅,這是他將要回宮,而臨行一定會說些勸誡勉勵的話語。皇上每每對宰相說道:“經常擔憂你辜負我,干擾法律,以致日后君臣不得相見!”
武宗喜好長生之術,在大明宮中筑造望仙臺,其勢逼近霄漢。皇上剛即位,就斥責道士趙歸真,將其杖殺,罷筑望仙臺。大中八年,又命人重新修葺它。右補闕陳嘏上書直言進諫這件事,皇帝聽到后立即停止修造,將其院落改為文思院。皇上英明睿智、洞察事理,尤其善于采納諫言。李璲被任命為嶺南節度使,隔一天,已經命中使頒給他旄節,然而蕭仿卻將詔書緘封退還。皇上正在聽賞音樂,沒有時間另召中使,就對伶人說道:“你可以到李璲宅喚中使回來。”中使攜帶旄節剛到李璲家門就被傳喚回來。
皇上向來看重文臣,對翰林學士恩遇優渥,無論是燕飲游樂還是秘密召見都顯得親密無間,只是對于文臣的升遷改任,他都能遵守典章制度。皇甫珪以吏部員外郎身份被征召入內廷,擔任計吏員滿二十五個月時限,才轉任司封郎中。皇上對臣下的職位變動能遵循官制,不會將爵祿私自授予親信的臣子。
皇上自從黨項發動叛亂后,推察其中的根由是邊境將領貪婪殘暴,貪圖黨項族的羊馬,多次欺騙奪取。
皇上開始任用右諫議大夫李福為夏州節度使,在其赴任之日,于偏殿當面告誡勉勵他,秉承朝廷威嚴,斷絕侵占強奪的貪欲。不久邊境安定,不再用烽燧示警。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