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
【乙】昔者曾子①處費②,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桿④逾⑤墻而走⑥。
(節選自《戰國策》)
[注]①曾子:名參,孔子的弟子。②費:魯國的地名。③族,指姓氏。④杼(zhù):織布機的梭子。⑤逾:越過。⑥走:逃跑。
【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①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數(shuò):多次。②玃(jué):古書上說的一種大猴子。③母猴:猴的一種,也叫沐猴、獼猴、馬猴。
9.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得一人之使/逢入京使
B.昔者曾子處費/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C.其母尚織自若也/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
D.人之與狗則遠矣/親賢臣,遠小人
10.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4分)
①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②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11.乙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B.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C.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D.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12.以上三則選文共同反映了一個什么問題?哪句原文可以看成應對該問題的正確觀點?網絡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做?(3分)
答
9.(2分)B。(A.使喚,勞力/使者。B.都是“居、住”的意思。C.如/你。D.距離大,差別大/疏遠,遠離。)
10.(4分)①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關注點:求聞、若此、無聞、句意)②這就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關注點:愚者、大過、表原因的判斷句、句意)
11.(2分)C。(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12.(3分)反映的是如何面對謠言的問題。(1分)正確觀點是“夫得言不可以不察”。(1分)謠言一再重復,就可能以假亂真,對當事人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網絡時代信息鋪天蓋地,我們要學會用分析的眼光對信息加以甄別,不要輕易相信謠言。雖然我們無法阻止謠言的產生,但不要做謠言的傳播者。(1分)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