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選自《諫太宗十思疏》)
(二)
上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業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三)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魏征曰:“比來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對曰:“若恩威所加,遠夷朝貢,比于貞觀之始,不可等級而言。若德義潛通,民心悅服,比于貞觀之初,相去又甚遠。”太宗曰:“遠夷來服,應由德義所加。往前功業,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義為心。旋以海內無虞,漸加驕奢自溢。是以功業雖盛,終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為異?”征曰:“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之使諫。三年已后,見人諫,悅而從之。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太宗曰:“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公但存此心,朕終不違公語。” (選自《貞觀政要·論納諫第五》)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
B.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
C.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
D.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胡越,泛指古代居于我國北方和南方的少數民族。《史記》中有“意合則胡越為昆弟”的說法。
B.《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C.貞觀,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廟號。稱廟號,是對已死皇帝的敬稱。
D.“雖黽勉聽受”的“雖”,意為“雖然”,為連詞,與《六國論》中“燕雖小國而后亡”的“雖”相同。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選文(一)中,作者概括了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的歷史教訓,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結論。
B.選文(二)中,唐太宗對房玄齡認為“創業難”的觀點加以否定,而贊同魏征“守成難”的觀點。
C.選文(三)中,魏征認為當時的唐王朝恩澤聲威比貞觀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義方面卻不如貞觀初年,唐太宗對此很不理解。
D.選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對待諫言的態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認為魏征讓他看到了自己的過失。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4分)
(2)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業難矣!(4分)
13.概括選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來對待諫言的態度有著怎樣的變化。(3分)
答
【答案】9.B 10.C 11.B
12.(1)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用威風怒氣威嚇人民,(人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內心卻不服氣。
(2)國家開始創立時,我們與各地豪強競相起兵較量使他們稱臣,創業難啊!
13.由極力倡導、聞諫言則喜到表面采納實際上內心不滿的變化。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