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對待“命”各有態度。鮑照在《擬行路難》中認為“人生亦有命”,并以反詰語氣抒發“ ”的人生態度;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認為生命終將逝去,對待“天命”要“ ”。
(2)郭橐駝善種樹,有人問他訣竅。他說沒什么秘方,只是“ ,。”尊重客觀規律,為官也應如此。
(3)蘇軾對酈道元石鐘山的解釋提出了質疑。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實地調查他發現:山下有很多不知深淺的洞穴裂縫,“噌吰之聲”是“ , ”引發的。
(4)在《項脊軒志》中,作者用疊詞描摹事物,如用“ ”描寫庭院臺階的景象,用“ ”描寫了枇杷樹生長的情況。
(5)《臨安春雨初霽》中“ , ”兩句,表面上看是寫詩人寫書品茗的閑適生活,實際暗含詩人有志難為的無限感慨和牢騷。
(6)杜甫《客至》“ , ”兩句,與陶淵明的“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
(1)安能行嘆復坐愁,樂夫天命復奚疑
(2)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3)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4)而庭階寂寂,今已亭亭如蓋矣
(5)短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6)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