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譯文] 柳花越來越少了。芳草卻無邊無際,草色青青。
[出自] 蘇軾 《蝶戀花》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問: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意思
答:“枝上柳綿吹又少。”這是說春歸去的一種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詩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見柳絮,很自然地又聯想到被遺棄的女子,隨風飄搖,沒有空白之處。杏子雖然是酸苦的,但它還是會讓人聯想到落去的鮮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誰還惦記呢?這恐怕就是詞人身世的自嘆吧!
“天涯何處無芳草!”詩人正自哀憐,滿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雖然去了,可芳草哪里沒有呢!這正是詩人無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
名句賞析: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沒有青青芳草呢。“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于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 《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 即便如此,這兩句還是蘊含著許多的辛酸和悲哀。據《林下詞談》記載:“子瞻在惠州,與朝云閑坐。時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聯系當時蘇軾的遭遇,是頗耐人思索的。蘇軾一生漂泊,最后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墻里有人蕩秋千,墻外有條小道。墻外小道上走著行人,墻里飄來佳人清脆的歡笑。
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系。這里,他只寫露出墻頭的秋千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
小詞最忌詞語重復,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墻里”、“墻外”分別重復,竟占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墻內是家,墻外是路;墻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墻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我們已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墻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這里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認為是行人心存愛慕之情,而佳人卻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無情”,心中無可奈何,故十分煩惱。這儼然是一個單相思式的喜劇。
倘若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許可以說是借愛情來寫人生普遍存在的這樣一種矛盾。但詞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寫照,其中“情”的內涵也是極其豐富的,絕不僅限于愛情。作者飽經滄桑,有惜春遲暮之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撩撥起他什么樣的思緒呢?也許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并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去回味,去想象。
全詞賞析:
蘇軾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為妾,侍奉蘇軾二十三年。朝云美麗賢惠,長于歌舞,陪伴蘇軾顛沛流離,沉浮官場,歷經無數艱難,承受無數打擊,是蘇軾至親至愛的患難伴侶。在惠州,一日,蘇軾與朝云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蘇軾請朝云歌唱《蝶戀花》詞。朝云唱了幾句,忽然歌喉哽咽,滿目噙淚,蘇軾問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說罷禁不住潸然淚下,泣不成聲,自此,朝云終日惆悵,不久抱病而終。真正是:一曲傷春詞,腸斷多情女。此后,蘇軾亦郁郁寡歡,終生不再聽唱此詞。就是這首《蝶戀花•春景》。 這首詞的上闋重在傷春。春花凋零,殘紅落地,青杏初現。春燕在綠水環繞的人家低飛。柳絮飄飄流落遠方,哪里是它棲身的芳草呢?一切只是正在逝去的春景;心中喚起的卻是年華流逝傷春之情。想到和蘇東坡流浪漂泊,朝云怎不傷心落淚,難抑悲情?蘇軾卻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悲秋傷春同樣反映出深沉的時間憂患的恐懼,聯系蘇軾作詞時的背景,可體會到蘇軾當時壯志難酬,對時間流逝的嘆惋;歷經磨難,如同那殘紅敗絮,朝云悲涼甚至于絕望的心境可以想見。 下闋重在傷情。蘇軾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創作了一幕富含理趣的悲喜劇。“墻”猶隔也。墻內佳人,墻外行人,一墻之隔。佳人笑語,行人動情。笑語者不知墻外有人,動情者但聞笑聲不見人。笑聲漸漸遠逝,多情的行人卻憑空生出無限的煩惱。這種哀怨纏綿的情感,從作品表層看,似乎是描寫生活中邂逅的戀情;從深層次揣磨,卻是反應了蘇軾密州生活時政治上抑郁的心境。“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流露出蘇軾渴望朝廷理解的情結,然而“浮世事,俱難必”,蘇軾與朝廷之間也是隔著一堵墻的。“佳人”之喻,不正有屈原“香草美人”的意味么?朝云的絕望也許正是這種隔而生出的悲劇。
關鍵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意思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