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馬對
《良馬對》(又題《論馬》)
岳武穆入見,帝從容問曰:“卿得良馬不?”武穆答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噉芻豆至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胄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馀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值復襄陽,平楊么,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為馬,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帝稱善。
閱讀訓練及答案
一、選文中岳飛是從哪兩方面來說明馬的優劣的?飲食/精力。他認為“致遠之材”和“駑鈍之材”的區別是什么?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寡取易盈,好逞易窮。
二、 下列選項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C)
A.日啗芻豆數升,飲泉一斛,然非精潔不受。
B.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
C.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
D.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三、 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1.然非精潔不受(然而)
2.若無事然。(的樣子)
3.不幸相繼以死(而)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用)
譯文
岳飛入朝覲見,皇帝從容地問道:“愛卿是否有得到好馬?”岳飛回答說:“稱好馬叫做驥,并不是稱贊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我曾有這樣的兩匹馬,所以常常對它們的表現感到奇怪。它每天吃豆類達幾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細清潔的飼料和飲水,寧肯餓死也不食飲。給它披掛奔馳,開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開始豎起馬鬣長鳴,快速奔馳,顯示出駿馬的特點來,從中午到傍晚,還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氣,也不流汗,就像沒事一樣。這樣的馬,飲食多而且不隨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長途行走的良馬啊。適逢收復襄陽,平定楊么,不幸相繼而死。現在所乘坐的馬不是這樣。每天的飲食不超過幾升,而且吃不選擇飼料,喝不選擇泉水,拉住韁繩還未坐穩,就跳躍起來迅速奔跑,剛剛跑了一百里,就力氣用盡流汗喘息,像死了一樣。這樣的馬,需求不多,容易滿足,喜歡逞能,又容易耗盡氣力,是低下的劣馬啊。”皇帝說好。
注釋:
2、“驥不稱其力”二句:稱好馬叫做驥,并不是稱贊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這兩句話見《論語·憲問》。驥:良馬名。稱(chēng):稱道,贊許。
3、臣:我,岳飛自稱。
4、噉(dàn):同“啖”,吃。至:達。芻(chú):牲口吃的草。
5、斛(hú):量器名,也是一種容量單位,古時以十斗為一斛,南宋時改五斗為一斛。
6、然:但。精潔:指精細清潔的飼料和飲水。不受:不食飲。
7、介胄(zhòu):指給馬披上鎧甲、頭盔。介:甲,用作動詞,披甲。胄:頭盔,用作動詞,披胄。
8、若:好像,似乎。疾:快。
9、比:等到。
10、振鬣(liè):豎起馬鬣。鬣:馬脖子上的長毛。
11、奮迅:振奮起來,加快速度。示駿:顯示出駿馬的品質。
12、自午至酉:從中午到傍晚。午:午時,白天十一點到一點。酉:酉時,下午五點至七點。
13、褫(chǐ):奪取衣服或帶,這里是脫去,解下的意思。不息不汗:不喘氣,不流汗。
14、若無事然:像沒事一樣。
15、此其為馬:這樣的馬。
16、受大:指對飼料和飲水的要求多而且精。茍取:隨便取用。茍:茍且,隨便。
17、力裕而不求逞:力量充沛而不逞能。裕:充沛。
18、致遠之材:能行長途的良馬。
19、值復襄陽:值:正當,適逢。復:收復。1134年(紹興四年),岳飛率軍收復襄陽等六郡。
20、平楊么(yāo):楊么,名太,龍陽(今湖南漢壽)人。1133年(紹興三年)夏,被推為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義軍總首領,稱大圣天王,有眾二十余萬。1135年(紹興五年),被岳飛所破。
21、秣(mò):喂馬的飼料。這里作動詞用,吃。
22、攬轡(pèi)未安:拉住韁繩還未坐穩。轡:馬韁繩。
23、踴躍疾驅:跳躍起來奔馳。
24、甫:剛剛。
25、汗喘:淌汗、喘息,均作動詞。
26、殆(dài)欲斃然:像死了一樣。殆:近于,幾乎。
27、寡取易盈:需求不多,容易滿足。
28、窮:這里指力氣耗盡。
29、駑鈍之材:低下的劣馬。駑(nú):劣馬。鈍:刀不鋒利,比喻劣才。
創作背景
1137年(紹興七年)二月,岳飛奉詔入朝覲見宋高宗,高宗和岳飛見面后,談論一番國勢軍情;順便問及岳飛是否有良馬。岳飛靈機一動,于是作出了這番巧妙的回答。岳飛將自己比作“致遠之材”,足以勝任直搗黃龍府的偉業。
岳飛這番言談引起皇帝的重視。宋高宗贊賞他“見〔識極〕進,論議皆可取”。趁論功行賞的機會,將岳飛由檢校少保升至正二品的太尉,并將岳飛的官職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副使、兼營田使晉升為宣撫使、兼營田大使。
賞析:
這段文字系1137年(紹興七年)春二月岳飛入覲宋高宗時所述,當為岳飛以馬喻人,巧妙勸喻高宗應仔細識別人才,不要為表象所迷惑。文章簡潔明快,通過兩種馬的生動對比,給人深刻的啟示。
文章一開始先借孔子“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的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就用作者使用過的馬匹的不同表現進行論證。先前的馬對飼料和飲水的要求不僅多,而且嚴格,“非精潔寧餓死不受”,它奔跑起來開始并不太快,待百里之后才開始加速,顯示出駿馬的特點來,半天時間就可行二百里,而且不喘不汗,好像無事一樣。如今的馬不僅吃得少,且“秣不則粟,飲不則泉”,它抬腳就想跑,剛跑就加速,結果跑不多遠就“力竭汗喘,殆欲斃然”。通過這兩種馬不同表現的對比,有力地論證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本文表面上是在論馬,實際上是在論人。那“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逞強”的駿馬,實際上就是本領高強,抱負遠大,能擔當重任的賢才。而“寡取易盈,好逞易窮”的劣馬,實際上就是急躁冒進,輕舉妄動,目光短淺的庸才。岳飛生當南宋抗金救國最激烈的時代,他的這番議論是有其針對性和現實性的。文中對駿馬的評論,不就是對抗金勇士們的贊揚和肯定嗎?對劣馬的評論,不就是對妥協投降者的鞭笞和否定嗎?
在寫作上,本文的主要特點就是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文章將駿馬和劣馬從飲食、奔跑到奔跑之后的狀態,一一作了對比,突出了駿馬的優點和劣馬的弱點,從而有力地論證了“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的論點。另外,文章在論證時,是以作者親自使役過的馬來作為論據,這更增強了說服力。
關鍵詞:良馬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