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范質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歲能屬文,十三治《尚書》,教授生徒。
范質字文素,是大名宗城人。九歲時就能寫詩文,十三歲攻讀《尚書》,并開始招生收徒做教師。
③周祖自鄴起兵向闕,質匿民間,物色得之,喜甚,時大雪,解袍衣之。六年夏,世宗北征,質病留京師,賜錢百萬,俾市醫藥。世宗不豫,入受顧命。
④及太祖北征,為六師推載,自陳橋還府署。太祖對之嗚咽流涕,具言擁逼之狀。質等未及對,軍校羅彥環舉刃擬質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太祖叱彥環不退,質不知所措,乃降階受命。
⑤先是,宰相見天子議政,必命坐面議之,從容賜茶而退,唐及五代猶遵此制。及質等憚帝英睿,每事輒具劄子進呈,由是奏御浸多,始廢坐論之禮。乾德初,以質為大禮使。質與諸人討論舊典,定《南郊行禮圖》上之。帝尤嘉獎。由是禮文始備,質自為序。九月,卒,年五十四。太祖聞之,為悲惋罷朝。
⑥質力學強記,性明悟。舉進士時,和 凝以翰林學士典貢部鑒質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缽”。其后質登相位,為太子太傅,封魯國公,皆與凝同云。初,質既登朝,猶手不釋卷,人或勞之,質曰:“有善相者,謂我異日位宰輔。誠如其言,不學何術以處之。”
⑦質以廉介自持,未嘗受四方饋遺,前后所得祿賜多給孤遺。閨門之中,食不異品。身沒,家無余貲。太祖因諭輔相,謂侍臣曰:“朕聞范質止有居第,不事生產,真宰相也。” 從子校書郎杲求奏遷秩,質作詩曉之,時人傳誦以為勸戒。
節選自《宋史·列傳八》
4.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文章干宰相桑維翰
B.世宗不豫,入受顧命
C.軍校羅彥環舉刃擬質曰
D.質不知所措,乃降階受命
4.D降階:走下臺階,以示尊敬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
A.和凝以翰林學士/典貢部鑒質/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缽”。
B.和凝以翰林學士典貢部/鑒質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缽”。
C.和凝以翰林學士/典貢部鑒質/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缽”。
D.和凝以翰林學士典貢部/鑒質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缽”。
6.下列對文段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質聰明能文。他九歲能為文,十三攻讀《尚書》,招生收徒。憑借所寫的文章,得到宰相桑維翰的器重;他獨自草擬的詔書,受到世人好評。
B.范質很受君主禮遇。世宗北征時,賜錢給生病留京的范質,關心他的醫藥。范質去逝時,太祖很悲傷,為他罷朝。
C.范質規范了禮儀。唐及五代時,宰相拜見天子都是面對面坐著商議政事。范質認為奏議內容太多,上書建議廢棄了坐論之禮。還為朝廷完備了禮儀制度并作序。
D.范質品性廉潔耿介。他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常把俸祿賞賜送給孤寡之人。死后家無余財,得到太祖的稱贊。他的侄子請求遷升官職,范質作詩勸誡他。
6.C“范質認為奏議的內容太多,上書建議廢棄了坐論之禮”與文意不符。
7.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周祖自鄴起兵向闕,質匿民間,物色得之,喜甚,時大雪,解袍衣之。(5分)
(1)周祖從鄴地起兵攻向皇宮,京城紛擾混亂,范質在民間藏身,周祖搜尋找到了他,非常高興,當時下大雪,周祖解下袍服給范質穿上。(采分點:闕,皇宮;物色,搜尋、尋找;衣,名詞用作動詞,穿;以上每點1分,共3分;句意通順2分)
(2)質曰:“有善相者,謂我異日位宰輔。誠如其言,不學何術以處之。(5分)
(2)范質說:“有善于相面的人,認為我將來官位會做到宰相,果真像他說的,不學習將有什么辦法來處在那個位置。”(采分點:相,相面;異日,他日、將來;誠,如果、果真;以上每點1分,共3分;句意通順2分)
關鍵詞:“范質字文素,大名宗城人”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