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這兩句說的是詩人思念長安宮闕,心往長安,亦不忘其志向和抱負——長安宮闕巍峨,如西望可及之瑤池;紫氣東來,思長安氣象之恢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措詞別致。
出自杜甫《秋興八首》之五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注釋
蓬萊宮闕:指大明宮。蓬萊,漢宮名。唐高宗龍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南山:即終南山。
承露金莖:指仙人承露盤下的銅柱。漢武帝在建章宮之西神明臺上建仙人承露盤。唐代無承露盤,此乃以漢喻唐。霄漢間: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莖極高。
瑤池:神化傳說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侖山。降王母:《穆天子傳》等書記載有周穆王登昆侖山會西王母的傳說。《漢武內傳》則說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飛降漢宮。
東來紫氣:用老子自洛陽入函谷關事。《列仙傳》記載,老子西游至函谷關,關尹喜登樓而望,見東極有紫氣西邁,知有圣人過函谷關,后來果然見老子乘青牛車經過。函關:即函谷關。此二句借用典故極寫都城長安城宮殿的宏偉氣象。
云移:指宮扇云彩般地分開。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編成,是帝王儀仗的一種。唐玄宗開元年間,蕭嵩上疏建議,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眾人看見,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來定為朝儀。
日繞龍鱗:形容皇帝袞袍上所繡的龍紋光彩奪目,如日光繚繞。圣顏:天子的容貌。這二句意謂宮扇云彩般地分開,在威嚴的朝見儀式中,自己曾親見過皇帝的容顏。
一:一自,自從。臥滄江:指臥病夔州。歲晚:歲末,切詩題之“秋”字,兼傷年華老大。
幾回:言立朝時間之短,只不過幾回而已。青瑣:漢未央宮門名,門飾以青色,鏤以連環花紋。后亦借指宮門。點朝班:指上朝時,殿上依班次點名傳呼百官朝見天子。此二句慨嘆自己晚年遠離朝廷,臥病夔州,虛有朝官(檢校工部員外郎)之名,卻久未參加朝列。
參考譯文
日復一日,大明宮遙望著終南山,卻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隱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們吸光飲盡,青鳥報信,西王母自瑤池駕臨,紫氣彌漫,老子騎牛西去。記得當年朝上,雉尾扇開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著圣殿,讓我看清玄宗的容貌。記得當年位列朝班,青瑣門下意氣風發,而現在,疾病無情地消磨著時光……秋已漸深。
賞析
《秋興八首》這組詩,融鑄了夔州蕭條的秋色,清凄的秋聲,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悲壯蒼涼,意境深閎。它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一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描繪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早朝場面的莊嚴肅穆,以及自己曾得“識圣顏”至今引為欣慰的回憶。
詩寫長安宮闕之盛,回憶帝居的巍峨壯麗,早朝的肅穆莊嚴,回憶自己曾在中央政權中任右拾遺職“識圣顏”的輝煌經歷。極寫玄宗在位的太平景象,氣象萬千,豪情萬丈,以襯托現在的國危民困、窮途落拓、暮年飄泊的憂傷和抑郁。前四句寫殿前景物。后四句追溯當年上朝之事。
仙境般的宮闕遙遙對著終南山托承露盤的金人銅柱高入云霄;貴妃娘娘華清沐浴,儼然王母降臨瑤池。玄宗信奉道教,傳言老聃西游,函關一帶一派祥和的紫氣東來。前四句用賦的鋪陳手法展現盛唐時代宮殿嵬峨,祥和氣象。
頸聯進一步追索開元盛世,一派升平。回顧詩人當年早朝,面見玄宗的盛況。皇帝每月朔望,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眾人見得,待坐定后始開扇,定為朝儀。“云移”二字言開扇時光彩閃耀,像彩云在移動。宮扇一開,圣顏顯出,有如太陽升起。皇帝身著袞袍,繡著龍紋,金光燦爛,表現早朝的莊嚴和詩人當年何等的躊躇滿志。
末二句陡然跌落,截住對開天盛事回憶,回到眼前所在。一個“驚”字寫出了歲月磋跎、世事變幻,一臥滄江之后的今日,正是代宗大歷元年的深秋。“幾回”句,括過玄肅兩朝,銘刻永不忘懷的記憶。“青鎖”建章宮宮門名,詩人在肅宗時為左拾遺,在建章宮上朝。
全詩用過去的輝煌與歡樂來襯托現時的慘淡和凄涼,言有盡而意無窮。
關鍵詞:“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