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項脊軒志(節選)
【明】歸有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文本二:
抱膝軒記
【清】管同
予自歸江寧,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塵埃滲漏。每暑日激射陰雨連綿蒸炕沾淋顧視無可逃避。予居之未嘗不適也,獨其屋僅四間,自本母處妻孥置廚囊外,了無燕息之所,意尚闕然。嘉慶十五年歸自山東,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茸為小軒,顏曰“抱膝”。借書滿架,置榻一張,偃仰嘯歌,即獲其所。然其為地,前近市廛②,后連閨闥,而左則直接鄰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婦孺之呼啼,雞犬之鳴吠,嘈雜喧聞,殆無時不至。而當予神會志得,抗聲高誦,家人每笑謂其音聒人。三者之聲,蓋往往為所掩也。
昔諸葛武侯隱處隆中,抱膝而吟《梁甫》③。時人問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軒,豈敢以武侯自命,蓋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
(選自《因寄軒文集》,有刪節)
【注】①僦宅:租宅。②市廛:商店集中的處所。③《梁甫》,又作《梁父吟》,《三國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借以抒發己志。
10.(3分)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A署B日C激D射E陰F雨G連H綿I蒸J炕K沾L淋M顧N視O無P可Q逃R避
11.(3分)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與“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兩句中的“于”含義不同。
B.“予自歸江寧”與“吾妻來歸”(《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歸”含義不同。
C.“家凡六徙”與“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兩句中的“凡”字含義相同。
D.“置榻一張”與“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兩句中的“置”字含義相同。
12.(3分)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兩篇文章都記敘了修葺書齋,歸有光改造“老”“小”“破”“暗”的老屋,管同新辟書屋,這也是他們追求讀書修身的體現。
B.兩篇文章都寫到了讀書環境,如改造后的項脊軒,室內變明亮,庭間蘭桂竹木又添情趣,但是管同的讀書環境卻很嘈雜,他常常不堪其擾。
C.兩篇文章都寫到了讀書之樂,兩人都曾“借書滿架”,在書齋里研讀書籍,“偃仰嘯歌”這一細節,體現了他們內心的滿足。
D.文本二提到了“抱膝軒”命名緣由,既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仰慕,又是對陶淵明“審容膝之易安”的思想的效仿。
13.(8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而當予神會志得,抗聲高誦,家人每笑謂其音聒人。
14.(3分)《項脊軒志》的“項脊生”段是課文刪去的一段,請分析作者寫這一段的用意。
答
10.EIM
11.D
12.B
13.(1)閣子北面開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北墻)對著南面射來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內),日光反射照耀,室內才明亮起來。
(2)但每當我精神領會心滿意足,大聲誦讀,家人常常笑著說我的聲音大得吵人。
14.把自己與蜀清、孔明類比;作者借此表達自己現在雖“處敗屋中”,卻也胸懷天下,希冀靠苦讀實現名滿天下的夢想,與蜀清、孔明一樣名垂后世。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每當夏旦驕陽暴曬,陰陰細雨連綿不絕、或蒸烤悶熱或到處沾濕,環顧室內沒有可以躲避的地方。
“每暑日激射”,偏正短語,“激射”為中心詞,句意完整,單獨成句;
“陰雨連綿”,主謂結構,句意完整,單獨成句;
“蒸炕沾淋”,是上一句的結果,句意聯系緊密,單獨成句;
“顧視無可逃避”,“顧視”和“無可逃避”語意順承,聯系緊密,單獨成句。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
A.介詞,在;表比較。句意:又在庭院里錯雜地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植物/州縣的長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
B.回到;女子出嫁。句意:我自從回到江寧/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
C.總共。句意:共搬了六次家/共六百一十六個字。
D.放置、擺放;放棄,丟下。句意:放置臥榻一張/劉邦就丟下他的車馬、隨員,離開這兒,獨自騎馬。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他常常不堪其擾”錯,文中寫道“當予神會志得,抗聲……三者之聲,蓋往往為所掩也”,管同能沉浸在讀書中,不受環境影響。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1)“辟”,開辟;“垣墻”,砌上圍墻;“當”,對著;“洞然”,明亮。
(2)“神會志得”,精神領會心滿意足;“抗聲”,大聲;“聒人”,吵人。
14.本題考查理解、歸納、總結文章內容的能力。
結合“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可知,作者是把自己與蜀清、孔明類比;
作者自己現在雖“處敗屋中”,卻能想到青史留名的蜀清與諸葛孔明,表明其胸懷天下之志;且在軒中“借書滿架,偃仰嘯歌”,苦讀詩書,是希冀靠讀書實現名滿天下的夢想,與蜀清、孔明一樣名垂后世。
參考譯文:
文本一:
項脊軒,是過去的南閣子。屋里只有一丈見方,可以容納一個人居住。這座百年老屋,(屋頂、墻上的)泥土滲透漏下來,雨水往下流;每當移動書桌時,環視四周沒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陽光照到,白天過了中午(屋內)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從上面漏土漏雨。閣子北面開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北墻)對著南面射來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內),日光反射照耀,室內才明亮起來。又在庭院里錯雜地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欄桿,也增加了光彩。借來的書擺滿了書架,我安居室內吟嘯放歌,靜靜地獨自端坐,聽到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庭院、階前靜悄悄的,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來了也不離開。農歷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墻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過,影子搖動,非常喜人。
……
項脊生說:“巴蜀有個名叫清的寡婦,守著朱砂礦井,采礦獲利為天下第一,后來秦始皇筑“女懷清臺”紀念她。劉備與曹操爭奪天下,諸葛亮出身隴中,由務農出而建立勛業。當這兩個人還待在不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時,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們呢?我今天居住在這破舊的小屋里,卻自得其樂,以為有奇景異致。如果有知道我這種境遇的人,是不是要說我和目光短淺的井底之蛙沒什么不同?”
文本二:
我自從回到江寧,共搬了六次家。最近才租屋住在這條河的西邊。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不時有塵埃滲漏下來。每當夏旦驕陽暴曬,陰陰細雨連綿不絕、或蒸烤悶熱或到處沾濕,環顧室內沒有可以躲避的地方。我住在這里沒有覺得有什么不適應的。只是這座屋只有四間,除了侍奉母親、安置妻小、設置廚房以外,完全沒有了閑居、休息的地方,心里還是覺得有所缺憾。嘉慶十五年從山東回來,才沿著第二間屋子后面騰出一間屋子的地方,修整成一座小軒,命名為“抱膝”。借來的書堆滿書架,放置臥榻一張,悠然自得,吟嘯放歌,便得到了滿意的處所。但是這里,前面靠近集市,后面連著內室,左邊又與鄰居家連在一起;沒有隔墻,那所有的行旅之人的歌唱聲,婦女兒童的呼叫聲、啼哭聲,雞狗的鳴啼吠叫聲,嘈雜喧鬧,幾乎沒有一刻不傳過來。但每當我精神領會心滿意足,大聲誦讀,家人常常笑著說我的聲音大得吵人。前三者的吵鬧聲,全都被我掩蓋。
當年諸葛武侯隱居隆中,抱膝吟誦《梁甫》。當時的人問他的志向,他只是笑而不答。我給小軒命名,哪敢用武侯來自命,大概也就是陶公所說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罷了。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