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充《論衡·藝增》(節選)
(二)劉勰《文心雕龍·夸飾》(節選)
5.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次為B級(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
【思路點撥】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1.聯想已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2.借助成語推斷詞義。解釋文言實詞時,如果能聯想到含有這一語素的成語,理解詞義就省時省力了。3.詞義代入。古漢語單音詞占多數,一詞多義的現象很普遍,確定一個多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意義,可先把這個多義詞素組成若干個雙音詞,然后用"代入法"把這些詞放在具體語境中去體會,可以推斷一些詞語的意義。4.注意通假。當根據本字的義項無法講通時,可以借助聲旁,根據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則,大膽推測其相通的字。
6.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思路點撥】因為高考虛詞的考查多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的例句多是一些較典型的用法,應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們只要知道課內例句中虛詞的用法,將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檢驗,就可以推斷用法是否相同。
7.下面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恰當的一項是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文言閱讀與斷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運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思路點撥】做好本題,要掌握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 1.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系。2.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3.要重視內容,斷完后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
8.下面是對兩則選文觀點的梳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分析綜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思路點撥】此類題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選項按原文順序,依次對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信息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說成必然等。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干,依文索義,正確分析。
9.將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1)贊揚美的超過他原有的好處,批評壞的超過他原有的過失。
(2)“解說《詩經》的人,不要因為拘泥于辭藻而妨害了對詩句的理解,也不要因為拘泥于詩句本身而誤解了作者的原意。”
(3)如果做到夸張有一定的節制,修飾而不違反事實,這就可以算是美好的作品了!
解析:(1)采分點:“稱”,贊美;“過”,超過;“進”,批評。
(2)采分點:“說”,解釋或闡釋;“以”,因為;“害”,妨害。
(3)采分點:“使”,假使或如果;“節”,節制;“誣”,虛妄或違背事實;“懿”,美好。
【思路點撥】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③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④要善于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
【參考譯文】
譯文一:
一般人犯毛病,毛病在于說事情夸大事實,寫文章著書,文辭超過真實情況,贊揚美的超過好處,批評壞的超過過失。為什么呢?因為一般人好奇,不奇,話沒人聽。所以稱贊人不夸大他好的地方,那么聽的人心里不痛快;誹謗人不增加他的過錯,那么聽的人心里不滿足。聽說一要夸大成十,看見百要增加成千,這使那些很簡單的事,分成十種、百種復雜的事;很明白的話,變成千種、萬種相互背離的說法。墨子哭練絲,楊子哭歧道,大概傷心失去根本,悲痛得離開了事實。流言蜚語,眾人傳說的話,出至小人的口,流傳在街頭巷尾之間,都是這樣的。各家學說的文章,各種各樣的解釋,都是賢人寫的,精妙思想集粹,應該符合事實了,然而有的地方還是夸大。也許儒家經書上的話符合實際吧?說話慎重莫過于圣人,儒家經書萬代不變,然而有的還說過了頭,夸大了事實。夸大事實都有目的,不會胡亂地、錯誤地把少的說成多的。然而一定要評論,正是為了說明經書上的夸大跟傳說的夸張是不一樣的。經書上的夸大不是少數,略舉比較明顯的,讓模糊迷惑的人,觀讀采納,能夠開通思想,理解覺悟。
漢光武皇帝的時候,郎中汝南人賁光上書,說漢文帝時住在明光宮,整個國家只判了三個人的刑。這是在稱頌贊美漢文帝,陳述他的功績。光武皇帝說:“孝文的時候不住明光宮,全國判刑也不只三個人。”積善事修德行,美名傳揚,這是因為君子討厭處在眾人所指的地位。賁光上書在漢朝,漢朝就是當代,夸講功德稱頌美名,尚且超過事實,何況上古的帝王離現在久遠,都是賢人從后代對他們進行贊揚陳述,不符合實際脫離本來情況的,當然就更多了。要是不遭到光武皇帝的駁斥,若干代之后,漢文帝居明光宮,天下斷獄三人的事記載在儒家的經典上,人們不知道它是被夸張的,那么漢文帝住在明光宮,全國只有三人被判刑的事,就終于會成為真實事情了。
譯文二:
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體的叫做“器”。微妙的道理不易說明,即使用精確的語言也不能完全表達出來;具體事物雖容易描寫,用有力的文辭更能體現出它的真象。這并不是由于作者的才能有大有小,而是事理本身在描述上有難有易。所以從開天辟地以來,凡是涉及聲音狀貌的,只要通過文辭表達出來,就有夸張和修飾的方法存在;即使是《詩經》、《尚書》中那種雅正的語言,為了教育讀者,所談的事例一定要廣博,因而在文辭上也就必然有超過實際的地方。所以《詩經》里面談到高就說山高到天上,談到狹就說河里容不下小船;談到多就說子孫無數,談到少就說周朝的百姓死得不剩一個。《尚書》里面講到洪水包圍丘陵,就有淹沒天空的說法;講到殷王的士兵叛歸周人,就有殺得流血可以浮起舂米槌的記載。這些雖不免過甚其辭,但對于所要表達的基本意義卻并無妨害。再如貓頭鷹的叫聲本來是難聽的,怎能真像《詩經·魯頌·泮水》中說的,因為它棲在泮水邊的樹上而變得好聽起來了呢?苦菜的味道本來是苦的,怎能真像《詩經·大雅·綿》里面說的,因為生長在周國的平原上而變得糖漿似的甜呢?實在因為作者有著深刻的贊揚的意圖,所以在文義上有所夸飾。偉大的圣人將它采錄下來,作為后世的典范。因此孟軻曾說過:“解說《詩經》的人,不要因為拘泥于辭藻而妨害了對詩句的理解,也不要因為拘泥于詩句本身而誤解了作者的原意。”
然而如果夸飾能夠盡量抓住事物的要點,恰到好處,那讀者的共鳴就會蜂擁而起;如果夸張違背了事物的常理,那語言和實際便會兩相乖違了。倘若能夠斟酌《詩經》《尚書》這些經典深遠的旨意,剪除去掉揚雄、司馬相如這些辭賦家過分的形容,使夸張有一定的節制,修飾而不虛假,那也可以算是美好啊!
關鍵詞:論衡·藝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