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孫正之序
送孫正之序
注釋:①詘:同“屈”。②楊、墨:楊:楊朱,戰國初期哲學家。墨:墨翟,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③釋、老:即佛教與道教。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22.對第②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3.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24.下列語句組織起來填入第④段的兩個劃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25.作為贈序,本文有贊許義和勉勵義,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議論色彩,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4分)
參考譯文
當下流行什么就認為什么是對的,這種人是普通人;自己認為對的就堅持己見,這種人是君子。堅持自己的見解,并不是自私自負的表現,是因為圣人之道在里面。
君子有窮苦困窘的時候,不愿意因為一次過失而屈服自己趨附時尚潮流,不因為時尚流行的而放棄真理。所以他們得到君主的信任,改變世俗而讓人們走向正確的方向,是輕而易舉的,他們的學術修養很深,他們的志向非常堅定。時代流行楊朱、墨子的學說,認為這些學說不對的,只有信奉孟子學說的人;時代流行佛家及老莊學說,認為這些學說不對的,只有信奉韓愈學說的人。像信奉孟、韓學說的人,可以算得上學術修養深而且志向堅定了,不因為時尚流向的而放棄自己信奉的真理??上Р槐痪餍湃?,使的真正的儒家學說不在當世盛行,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他們已經很杰出了。唉!我看現在的世道,帶著高高的儒家帽子,穿著寬大的學者服裝,坐下來就談論堯的語錄,站起來就模仿舜的動作,卻不以孟、韓學說為本,和普通人有什么區別呢?
我在揚州做官,交了個朋友叫孫正之。他奉行古人的學問,又擅長寫古文,我知道他能夠以孟、韓學說為本而不動搖。越地的人看燕地,覺得那是絕遠的地方,但是只要駕著馬車向北出發,只要不停,肯定能走到。孟子、韓愈的學說和我們的距離,怎么能和越地人看燕地的距離相比呢?憑借孫正之的求學不止,如果學不到孟、韓的學問,我不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得到君主的重視,而真正的儒家學說不在當時盛行起來,我也不相信。
孫正之的哥哥在溫州做官,帶著他們的父母上的任,正之也將要跟著去,先告訴了我征詢我的意見。你打算沉默,沉默得了嗎?慶歷二年閏九月十一日寫下這篇文章送給他。
關鍵詞:送孫正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