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年十二,為諸生,學于長安,顯名太學。更始元年,拜會稽都 尉,時年十九,迎官驚其壯。時避亂江南者未還中土,會稽頗稱多士。延到,皆聘請高行如董 子儀、嚴子陵等,敬待以師友之禮。掾吏貧者,輒分奉祿以賑給之。省諸卒,今耕公田,以周 窮急。每時行縣,輒使慰勉孝子,就餐飯之。
吳有龍丘萇者,隱居太末,王莽時四輔三公連辟,不到。掾史白請召之,延曰: “龍丘先生有伯夷之節。都尉埽灑其門,猶懼辱焉,召之不可。” 遣功曾奉謁,修書記,致醫藥,吏使相望于道。積一歲,萇乃乘輦詣府門,愿得先死備錄。遂 署議曹祭酒。萇尋病卒,延自臨殯,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賢士大夫爭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書 愿乞骸骨,歸拜王庭。詔征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民常告糴交趾,每致 困乏。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
延視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親見之,戒曰:“善事上官,無失名譽。”延對曰: “臣聞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 臣子之節。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詔。”帝嘆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時將兵長史田紺,郡之大姓,其弟子賓客為人暴害。延收紺系之,父子賓客伏法者 五六人。紺少子尚乃聚會輕薄數百人,自號將軍,夜來攻郡。延即發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內,吏民安息。
郡北當匈奴南接種羌民畏寇抄多廢田業延到選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賞罰屯據要害其有警急迎擊追討虜遂絕后坐擅誅羌,不先上,左轉召陵令。永平二年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節選自《后漢書·循吏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D.轉,是指官職調動,因為古代一般以左為尊,以右為卑,所以左轉即指升官。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慨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參考答案
4.B
5.D(左轉是指貶官)
6.C(“龍丘萇沒上任就因病去世”錯)
7.(1)一年以后,龍丘萇才乘車到官府拜見任延,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被錄用任職。 (“詣”1分,“愿”1分,“先死”1分,句意2分)
(2)我聽說忠臣不謀私利,謀私利的臣子不忠誠。躬行正道奉行公事,是臣子應有的操守。上下官員隨聲附和,并非陛下的福分。 (“不私”1分,“履正”1分,“雷同”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任延,字長孫,南陽宛縣人。十二歲時,他就成了太學的學生,在長安學習,在太學中有名氣。更始元年(公元23年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年號更始,仍然稱漢),任命任延為會稽都尉。當時他十九歲,來接他的官員見他年輕很吃驚。當時來江南避難的人都沒有回中原,所以會稽一帶有才能的人很多。任延上任以后,對品行高潔之士像董子儀、嚴子陵等人一概聘請,并以師友之禮相待。對貧困的部屬,他總是分出自己的俸祿救濟他們。他裁減士兵,要他們耕種公家的田地,以便周濟窮困之人。他每次到各縣巡行,總是派人慰問孝子,并招待他們吃飯。
吳地有個叫龍丘萇的人,在太末隱居,王莽時期,四輔和三公連續召他做官,他都不去。掾史稟告任延,請求將他召來。任延說:“ 龍丘先生具有伯夷的節操。我上門灑水掃地,還擔心使他受到羞辱,召見他是絕對不可以的。”于是派功曹拿了禮品拜見他,給他寫信,送去醫藥,使者一個接一個。一年以后,龍丘萇才乘車到官府拜見任延,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被錄用任職。后任延讓他暫任議曹祭酒。龍丘萇不久病逝,任延親自為他治喪,三天沒有處理政務。所以郡內有才能的士大夫爭著到他這里任職。
建武初年,任延上書辭職,回去拜見天子。可皇上卻下詔任命他為九真郡太守。九真人以打獵為業,不知道耕地種糧,老百姓經常到交趾去買糧,往往弄得窮困不足。于是任延要他們造農具,教他們墾荒種地。這樣耕地年年增多,百姓自給富足。
任延在九真任職了四年,后來被任命為武威太守。皇帝親自召見他,告誡他說:“好好侍奉上級,不要壞了名聲。”任延回答說:“我聽說忠臣不謀私利,謀私利的臣子不忠誠。躬行正道奉行公事,是臣子應有的操守;上下官員隨聲附和,并非陛下的福分。您讓我好好侍奉上級官員,臣不敢接受您的指示。”皇帝嘆息說:“您說得對。”
到了武威以后,當時統率軍隊的長史田紺是郡內的望族,他的子侄及賓客為害百姓。任延將田紺拘捕,田紺父子和賓客有五六人被處死。田鉗的小兒子田尚于是聚集了幾百放蕩輕薄的人,自稱將軍,夜間攻打郡府。任延隨即發兵打敗了田尚。自此,他的威信大震,官吏和百姓都安定平靜。
武威北對匈奴,南接羌人,老百姓害怕匈奴和羌人的入侵和抄掠,許多人荒廢了耕種。任延到任后,挑選了一千在作戰方面有才能的人,申明賞罰,要他們率領部隊占據要害地方,一旦有緊急情況,就迎戰和追擊敵人。自此,敵人不敢再來。
后來任延因擅自殺害羌人,沒事先上奏朝廷,被降職為召陵令。永平二年,任命他為河內太守,任職九年,病逝。
關鍵詞:“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閱讀答案解析及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