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勛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也。初舉孝廉,為漢陽長史。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勢,恣行貪橫,從事蘇正和案致其罪。涼州刺史梁鵠畏懼貴戚,欲殺正和以免其負,乃訪之于勛。勛素與正和有仇,或勸勛可因此報隙。勛曰:“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諫鵠曰:“夫紲食鷹鳶欲其鷙,鷙而烹之,將何用哉?”鵠從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詣勛求謝。勛不見,曰:“吾為梁使君謀,不為蘇正和。”
(《后漢書·蓋勛傳》有刪節(jié))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
7.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蓋勛不畏權貴的一組是
8.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4分)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參考答案:
5. B
6.A
7. D
8. B
9. (1)(4分)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層級B。
卓曰/戲之耳/勛曰/不聞怒言可以為戲耳/卓乃謝俊/勛雖強直不屈/而內厭于卓/不得意/疽發(fā)背卒/時年五十一。
(2)(6分)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能力層級B、E。
①蓋勛身上三(多)處受傷,堅立不動,指著旁邊的木標(牌)說:“一定要將我的尸首放在這里。”(著眼“創(chuàng)、表、尸”,并注意句子通順)
②當時人民遭受饑荒,互相掠奪食物,蓋勛開倉放糧救濟百姓,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著眼“漁、調、稟”,并注意句子通順)
參考譯文
蓋勛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人。開始被推舉為孝廉,任漢陽長史。當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勢,貪污橫暴,無所顧忌,從事蘇正和查辦他的罪惡。涼州刺史梁鵠害怕貴戚,想殺了蘇正和以免掉自己的罪責,向蓋勛征求意見。蓋勛平日與蘇正和有仇,有人勸蓋勛可因此報復他。蓋勛說:“不行。謀劃殺害好人,不忠;乘別人在危難的時候,打擊他,不仁。”于是勸諫梁鵠說:“系食鷹鳶原來是想得到鷙,現在得鷙而烹殺它,那還有什么可用呢!”梁鵠采納了他的話。蘇正和高興自己免于被殺,跑到蓋勛那里感謝他。蓋勛不接見,說:“我是為梁使君獻謀,不是為蘇正和。”
當時,叛羌在畜官包圍了護羌校尉夏育,蓋勛與州郡聯合出兵援救夏育,到了狐盤,被羌兵打敗。蓋勛收集敗兵百多人為魚麗之陣。羌人精銳的騎兵兩面夾攻,士卒死的很多。蓋勛三處受傷,堅守不動,指著旁邊的木牌說:“一定要將我的尸首放在這里。”句就種羌滇吾,平日受了蓋勛的恩情,于是用兵器攔著眾人說:“蓋長史是個賢人,你們殺他便是辜負上天。”蓋勛抬起頭來罵說:“死反虜,你知道什么?快來殺我!”眾兵你看我,我看你,驚呆了。滇吾跳下馬來,要蓋勛上馬,蓋勛不肯上,被賊兵捉了。羌戎佩服蓋勛大義凜然。勇冠三軍,不敢加害他,送回漢陽。后來刺史楊雍上表薦蓋勛兼任漢陽太守。當時鬧饑荒,人互相掠奪食物,蓋勛調撥糧食救濟百姓,救活饑民一千多人。
蓋勛被任命為京兆尹。 當時,長安令楊黨,父親是中常侍,仗著父親的權勢,貪污、胡作非為,蓋勛查實楊黨貪贓千多萬。貴戚都為他說情,蓋勛不聽,將全部事實上奏了皇上,并且牽涉到楊黨的父親,詔令嚴辦,蓋勛威震京師。當時小黃門高望為尚藥監(jiān),被皇太子寵愛,太子通過蹇碩囑托蓋勛,要蓋勛推舉高望的兒子高進為孝廉,蓋勛不答應。有人說:“皇太子是國家的副主,高望是皇太子所寵愛的人,蹇碩又是帝的寵臣,你卻違背他們的意愿,俗話說‘三怨成府’,這就是所謂的“三怨成府”啊。”蓋勛說“:選舉賢能的人為孝廉是報效國家,不是賢能的人,就是不舉,死了也不后悔!”蓋勛雖在地方上作官,但有軍國密事,靈帝常常下手詔問他。屢加賞賜,很受皇帝親近信任。
靈帝逝世,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后,自公卿以下百官,對董卓沒有不卑躬屈膝的,只有蓋勛行長揖而已,與之抗禮,在場的人都因此嚇得臉色變白了。當時,河南尹朱俊為董卓報告軍情。董卓斥責朱俊說:“我百戰(zhàn)百勝,一心主事。你不要胡說,將要玷污我的刀了。”蓋勛說“:從前武丁那樣精明的皇帝,還求別人諫諍,何況像你這樣的人,而想堵塞別人的口嗎?”董卓說“:我這是開玩笑的。”蓋勛說:“沒有聽說怒罵可以說是開玩笑。”董卓于是向朱俊表示歉意。蓋勛雖然正直剛強,不屈服于董卓,但實際上被董卓厭惡,在朝不得志,脊背發(fā)毒瘡而死。年五十一歲。
關鍵詞:“蓋勛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