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梁元帝讀書
清·王夫之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有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于讀書者,曰:“書何負于帝哉?”此非知讀書者之言也。帝之自取滅亡,非讀書之故,而抑未嘗非讀書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觀之,搜索駢麗,攢集影跡,以夸博記者,非破萬卷而不能。于其時也,君父懸命于逆賊,宗社垂絲于割裂;而晨覽夕披,疲役于此,義不能振,機不能乘,則與六博投瓊①、耽酒漁色也,又何以異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則圣賢之訓典,足以錮志氣于尋行數墨之中,得纖曲而忘大義,迷影跡而失微言,且為大惑之資也,況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區區者乎?
或曰:“讀先圣先儒之書,非雕蟲之比,固不失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書,豈佛徒之言,書寫讀誦而有功德者乎?讀其書,察其跡,析其字句,遂自命為君子,無怪乎為良知之說者起而斥之也。
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乃善讀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書者鮮矣,而如太子弘之讀《春秋》而不忍卒讀者鮮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鮮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志定而學乃益,未聞無志而以學為志者也,以學而游移其志異端邪說流俗之傳聞淫曼之小惠大以蝕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為,至死而不悟者也,惡得不歸咎于萬卷之涉獵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取材于清王夫之《論梁元帝讀書》)
注釋:①六博投瓊:古賭博游戲。 ②取青妃白:比喻賣弄文字技巧。
1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而晨覽夕披,疲役于此
B. 六博投瓊、耽酒漁色
C. 且為大惑之資也
D. 非雕蟲之比
17. 下列各組加點虛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志定而學乃益
B. 以夸博記者
C. 取帝之所撰著而觀之
D. 君父懸命于逆賊
18.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善讀書之人學習文章的精華,不善讀書之人,只學其華麗的詞章和排偶,不探究文章的內涵。作者認為梁元帝就是這樣一個不善讀書之人,他讀書只是“搜索駢麗,攢集影跡,以夸博記”,片面追求形式,因而縱讀萬卷,也無一用。
B. 讀書不僅要善于明理,而且要學以致用,或為強國富民,或為修德進業。梁元帝讀書雖勤奮刻苦,卻只是沉溺于書籍而置國事家事于不顧,導致正義不能伸張,時機不能把握,所以作者認為他的讀書與賭博、耽酒等沒什么區別。
C. 作者認為讀書有了心得,就要將自己的言行用書中的道理來加以檢驗糾正,而這樣做的人,已經很少了。
D. 梁元帝把自己的滅亡歸咎于讀書太多,而作者認為梁元帝的滅亡并不僅僅是讀書多的緣故,因而強調讀書不僅要多讀,還要善讀。
19.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夫人心一有所倚,則圣賢之訓典,足以錮志氣于尋行數墨之中。
(2)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
參考答案
16.A 【披:翻開,翻閱】
17.A 【乃:都解釋為才,副詞 B以:前句:來,表目的;后句:因為。C而,前句:表順承,后句表遞進。D于,前句表被動 ,后句表引出對象,對于】
18. D
19. 以學而游移其志/異端邪說/流俗之傳聞/淫曼之小惠/大以蝕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為(每處0.5分)
20.(1)人心一有沉迷依賴,那么圣賢的訓典,就足以用來禁錮志氣,只能在咬文嚼字處下功夫。
(2)那么應該怎么讀書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用來確立修養自身治理百姓的根本。(第一句4分,第二句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參考譯文
(梁武帝承運三年)江陵淪陷,元帝燒掉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有人問他,(為什么要焚書)他回答說:“我讀書萬卷,還落得今天的下場,所以把書燒了。”有厭惡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國不仁,而歸罪于讀書的人說:“書哪里對不起元帝呢?”這不是懂得讀書的人所說的言論。元帝自取滅亡,固然不是因為讀書的緣故,而也未嘗不是因為讀書所導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來看,收集華麗的史料典故,用來夸耀自己的博學,認為自己是讀破萬卷書,才有今日的成就。而當時,元帝被叛賊挾持,國家社稷面臨割裂滅亡,而元帝早晚苦讀,樂此不疲,正義不能伸張,時機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賭博游戲,沉溺于飲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賴,那么圣賢的訓典,就足以禁錮志氣,只能在咬文嚼字處在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識而忘卻了大道理,迷惑于文章典故而遺漏了隱微精深的言論,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況且百家小道,就像青色白色相配的繪畫小技巧,小小的文字技巧,對國家人民毫無幫助。
有人說:“讀先圣先儒的書,不是雕蟲小技,實在不失為君子。”先圣先儒的書籍,豈是像佛教的言論,只要每天書寫誦讀就會有功德的嗎?讀書觀察分析字句,就自命為君子,無怪從事“致良知”之說的學者,會群起而斥責了。
那么應該怎么讀書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用來確立修養自身治理百姓的根本,觀察隱微精義的言論,以之達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領神會的地步,而將之付諸實用。善于讀書而有心得,又能以書導正的人很少,如太子李弘讀《春秋》而不忍心讀下去的很少,就像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慚愧的人也很少了。
所以孔子曰:“我十五歲立志向學。”心志堅定學問才能精進,沒聽過胸無大志而以學為志的。以求學游移心志,異常邪惡的學說,粗俗的傳說,放蕩散漫的小聰明,嚴重的會腐蝕人心,小則浪費時間,元帝的所作所為至死都不覺悟啊!哪里能不歸罪涉獵了萬卷的書籍呢?一般的學者,卻效法他的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警惕呢?
關鍵詞:論梁元帝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