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熊,字元仲,寧化人。少負奇才,植大節,更危險,無所懼。于書無所不窺,然獨好韓非、屈原、韓愈之書。年十六,補弟子員,旋中天啟①元年副榜。興化司李佘昌得其文,爭元□主司,弗得,袖其卷去,日:“須后作元也。”典閩試者,爭欲物色之為重。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何能抑情違性,重取羞辱哉!(3分)
②世熊山居四十余年,鄉人宗之,爭趨決事。(4分)
(2)聯系全文,概括能體現李世熊“奇才”的三介事例。(不得照抄原文,需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
參考答案
5、A 經歷
6、 D
7、 C
8、D,原文“堅臥不起”,并非真的有病,而是裝病。
9、 (1)
①翻譯:(我)怎能壓抑自己的情感,違背自己的心性,再次招致恥辱呢!
句式“何……哉”,1分;重:再,又,1分;句意,1分。
②李世熊在山中居住四十余年,鄉人都敬仰他,爭著到(他那里請他)決斷事務。
山居:在山中居住,1分;宗:敬仰,敬重,1分;趨:到,去,1分;句意,1分。
(2)①文章寫得好,被人看重; ②官方多次邀請他出仕;
③善于言辭,拒絕清師招降; ④處事有方,鄉人爭著請他決斷事務。
每點1分,任答3點得3分
【參考譯文】
李世熊,字元仲,寧化人。從小就有特別的才華,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經歷過危險,但沒有害怕的時候。在讀書方面沒有不貫通研究的,然而特別喜好韓非、屈原、韓愈的文章。十六歲的時候,補弟子員,不久就中了天啟元年的副榜,興化司李佘昌獲得了他的文章,在主考面前替他爭第一,沒有辦成,帶走他的文章時說:“待以后再做第一名吧!”連在閩主持典試的官員,也爭相以得到他的文章為重。
甲申后,自號寒支道人,歸隱不見外客。征召他為官的書信連續不斷,他堅決辭謝推卻。凡當地的守、今、監司、鎮將等官員,到他門上拜訪,很少有人能見到他一面的。閩中人推擁唐王監國,唐王接納了大學士黃道周的推薦,征拜李世熊為翰林博士,但他還是推辭不赴任。李世熊曾經罵信給黃道周,抒發自己對世事的感慨憤激之情。等到黃道周為國犧牲,李世熊遞交了<褒恤孤忠疏》,并且經常救濟黃道周的寡妻孤子。
順治初年,清軍進入福建,郡帥就派某生帶信,強迫李世熊入都為官,并且說:“如不出山,就有不測之禍。”世熊回復他說:“生死有命,難道就掌握在權要之手嗎?況且我年紀已經四十八歲了,比諸葛亮鞠躬盡瘁而死時僅少一年;比文天祥為國而死時已多一歲了。(我)怎能壓抑自己的情感,違背自己的心性,再次招致恥辱呢!”當時流言蜚語不斷,世熊誓死不為所動,懷疑他、誹謗他的言論很快得以消失。
世熊以文章和氣節著稱一時,名聲大震。辛卯、壬辰年間,建昌潰逃的叛賊黃希孕搶掠經過寧化,有一兵摘了世熊園中的兩個桔子,黃希孕立即鞭打了那個兵,并停馬守在園旁,以防兵卒摘桔子,一直等兵卒過盡才走?;浀氐姆丝軄眚}擾,燒毀民房,火燒到了李世熊的園子,匪首劉大勝馬上派兵撲滅了火,說:“怎能毀壞李公的居所呢?”當時的人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沒有一個不知道有一個叫寒支子的人。
李世熊胸中滿積抑郁憤懣之氣,每當放浪山水時,就借機發泄這種牢騷不平之氣。曾到西江,結交魏禧、魏禮、彭士望等人,與他們一起泛舟彭蠡湖,登上廬山絕頂處。耿精患謀反,派遣使者恭敬地聘任他,李世熊嚴詞拒絕。自春至冬,他一直躺在床上不起來,才得避免。李世熊在山中居住四十余年,鄉人都敬仰他,爭著到他那里請他決斷事務。有做了壞事的人,說:“不要讓李公知道啊!”八十五歲時,在家中去世。
李世熊有三個弟弟,早年去世,遺下的子女,吃飯穿衣所需,世熊派人送去。還饋贈他的親戚終身。又獨力修建祖宗祠堂,祖宗墳墓,編寫撰述九代以來的宗譜。凡是祭祀,必定次招致恥辱呢!親自參加,父母忌日,則減餐停止宴會。到了元旦,就展示先人遺像,淚下沾襟,拜伏在地,許久不起。大概他的孝、友出自天性使然吧。
關鍵詞:“李世熊,字元仲,寧化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