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法興,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陳特進、廣州刺史。法興,隋大業末為吳興郡守。東陽賊帥樓世干舉兵圍郡城,煬帝令法興與太仆丞元祐討之。義寧二年,宇文化及弒煬帝于江都。法興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數千家,為遠近所服,乃與祐部將孫士漢、陳果仁執祐,號令遠近。以誅化及為名,三月,發自東陽,行收兵,將趨江都,下余杭郡,比至烏程,精卒六萬。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興請與連和,因會盟襲殺道德,進據其城。時齊郡賊帥樂伯通據丹陽,為化及城守,法興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據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總管。武德元年八月,復聞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承制置百官,以陳果仁為司徒,孫士漢為司空,蔣元超為尚書左仆射,殷芊為尚書左丞,徐令言為尚書右丞,劉子翼為選部侍郎,李百藥為府掾。
法興自克毗陵后,謂江淮以南可指捴①而定,專立威刑,將士有小過,便即誅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將士解體。稱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頗依陳氏故事是時杜伏威據歷陽陳棱據江都李子通據海陵,并握強兵,俱有窺覦江表之志。法興三面受敵,軍數挫衄②。陳棱尋被李子通圍于江都,棱窘急,送質求救,法興使其子綸領兵數萬救之。子通率眾攻綸,大敗,乘勝渡江,陷其京口。法興使蔣元超拒之于庱亭,元超戰死。法興與左右數百人投吳郡賊帥聞人遂安,遣其將葉孝辯迎之。法興至中路而悔,欲殺孝辯,更向會稽。孝辯覺之,法興懼,乃赴江死。初,法興以義寧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滅。
(節選自《舊唐書》第五十六卷)
注:①指捴(zǒng):指揮。②挫衄(nǜ):挫敗。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稱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頗/依陳氏故事/是時/杜伏威據歷陽/陳棱據江都/李子通據海陵/
B.稱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頗依陳氏故事/是時杜伏威據歷陽/陳棱據江都/李子通據海陵/
C..稱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頗依陳氏故事/是時/杜伏威據歷陽/陳棱據江都/李子通據海陵/
D.稱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頗依陳氏故事/是時杜伏威據歷陽/陳棱據江都/李子通據海陵/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刺史:中國古代官職名。“刺”是檢核問事之意,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
B.大業、義寧:隋代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武帝繼位后開始使用,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C.江表:長江以南地區,從中原看,地處長江之外,故稱江表。
D.弒: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宇文化及叛變后,沈法興野心漸起,征集六萬精兵后,以討伐宇文化及為名起義。
B.沈法興聽聞越王楊侗即位,便上書楊侗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得到楊侗認可。
C.沈法興派遣其子沈綸出兵援救陳棱,沈綸打敗李子通后,乘勝追擊,攻占京口。
D.沈法興為人狡詐陰險,在投奔聞人遂安途中竟變心欲將之殺害,被發覺后因畏懼而自盡。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法興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數千家,為遠近所服,乃與祐部將孫士漢、陳果仁執祐,號令遠近。(5分)
(2)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興請與連和,因會盟襲殺道德,進據其城。(5分)
參考答案
4.【答案】C 【解析】文言文斷句要通讀全文,弄懂大意。這句話的意思是“(沈法興)自稱梁王,建年號為延康,改變更換隋朝的官員,很遵循陳朝的舊制,當時,杜伏威占據歷陽(今安徽和縣),陳稜占據江都(今江蘇蘇州),李子通占據海陵(今江蘇泰縣)”。該句中的“曰”是“為、是”意,而非“說”,“延康”是年號,不是“改易隋官”的主語,“是時”是狀語前置,應斷開,因而選C。
5.【答案】D【解析】弒:
6.【答案】B【解析】B項由原文“承制置百官”(承圣旨設置百官)可知楊侗認可了他的自封,故正確。A項“征集六萬精兵后以討伐宇文化及為名起義”錯。沈法興起兵后,進發至烏程時,才擁有六萬精兵。C項“沈綸大敗李子通后,乘勝追擊,攻占京口”錯,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沈法興派遣其子沈綸出兵援救陳棱,攻打李子通,卻被李子通打敗,李子通乘勝追擊,攻占京口。D項“沈法興為人狡詐陰險,在投奔聞人遂安的途中竟因變心欲將之殺害”錯。沈法興在投奔聞人遂安的途中欲殺害的是葉孝辯。
7.【答案】(1) 翻譯:沈法興自己認為世代居住在南方同姓宗族有幾千家,被遠近的人所歸向順服,便與元祐的部將孫士漢、陳果仁擒住元祐,并向遠近百姓發布號令。[得分點: “代”,“為……所……” “執”,各1分,句意2分]
(2)翻譯:毗陵通守路道德率領軍隊抵御沈法興,沈法興請求跟他聯兵,趁會盟之機偷襲殺害路道德,進入占據毗陵城。[得分點:“拒”,“連和”, “因”,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關鍵詞:“沈法興,湖州武康人也”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