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蜀道山
張說①
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開。披林入峭蒨②,攀磴陟崔嵬。
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峽來。誰知高深意,緬邈③心幽哉。
【注】①張說曾兩度使蜀,本詩為初使時作。當時他年僅二十余,已以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年少得志。②峭蒨【qiàoqiàn】:高聳挺立。指高聳挺立的山。③緬邈【miǎnmiǎo】:久遠;遙遠。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詩的首聯描繪了陽春三月,山中的百花展枝盛開,這明媚的春景正反映著詩人歡快的心情。
B. 詩的頸聯描繪詩人登上半山腰后眼底展現出的一番豁然開朗的景象,為尾聯的抒情作鋪墊。
C. 尾聯表達了山水中那高深的意趣,只有那經歷險阻之人,方能體驗到它邈綿無際的真精神。
D. 這首行旅詩,描寫蜀道山水移步換景,在對山水的禮贊中,表現出青年張說的朝氣與胸懷。
16. 本詩中間兩聯與李白《蜀道難》中“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百步九折縈巖巒”四句都描寫蜀道,在描寫蜀道特點和表現手法上有共同點,請簡要分析。
【答案】
15. B
16. 表現蜀道的特點:高和險。都使用了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①張詩通過“峭蒨”“崔嵬”等詞正面描寫了蜀道的險峻,還通過白云在半山腰,清江水在山腳下的描寫,側面表現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難》先以善于高飛的黃鶴“不得過”,善于攀援的猿猱也愁“度”進行側面烘托,再用“何盤盤”“百步九折”進行正面描寫,突出蜀道的高和險。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B.“登上半山腰后眼底展現出的一番豁然開朗的景象”錯。“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峽來”不是登上半山腰,應是登上山巔才能看到的景色,在半山腰云霧繚繞看不開闊,登上了山巔,一覽縱山小,才能為尾聯的“高深意”抒情作鋪墊。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兩首詩表現蜀道的特點:高和險。都使用了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①張詩“披林入峭蒨,攀磴陟崔嵬。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峽來”,意思是穿過樹林,攀登險峻的山峰。云霧在半山腰縈繞,清澈的江水從峽谷中奔流而出。通過“峭蒨”“崔嵬”等詞寫出山巒的高聳挺立和高大巍峨,正面描寫了蜀道的險峻,還通過白云在半山腰,清江水在山腳下的描寫,側面表現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意思是善于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于攀援。青泥嶺多么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詩句先以善于高飛的黃鶴“不得過”,善于攀援的猿猱也愁“度”進行側面烘托,再用“何盤盤”“百步九折”進行正面描寫,突出蜀道的高和險。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