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棄貲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隋亂,詭為道士。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李密,以征典書檄。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征所為,促召之。征進十策說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見長史鄭:“魏公①雖驟勝,而驍將銳士死傷略盡,又府無見財,戰勝不賞。此二者不可以戰。若浚池峭壘,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 曰:“老儒常語耳!”征不謝去。后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自請安輯山東,乃擢秘書丞,馳驛至黎陽。時李勣尚為密守,征與書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眾數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 勣得書,遂定計歸,而大發粟饋淮安王之軍。會竇建德陷黎陽,獲征,偽拜起居舍人。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②引為洗馬。征見秦王③功高,陰勸太子早為計。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鬩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征言,不死今日之禍。”王器其直,無恨意。
【注】①魏公:李密。②隱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征典書檄
C.卒歸唐者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賊糧盡且去
B.會竇建德陷黎陽
C.威之所被半天下
D.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
6.根據文意,對下列各句補出的人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李密)自請安輯山東,乃擢(魏征)秘書丞,馳驛至黎陽
B.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征所為,(元寶藏)促召之
C.建德敗,(魏征)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引(魏征)為洗馬
D.王責謂(李建成)曰:“爾鬩吾兄弟,奈何?”
7.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魏征有遠見的一組(
①有大志,通貫書術
②征進十策說密,不能用
③若浚池峭壘,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
④征與書曰:“始魏公起叛徒……則大事去矣!”
⑤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引為洗馬
⑥征見秦王功高,陰勸太子早為計
A.①③⑤
8.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接應李密起義,李密從元寶藏的來信中,經常看到贊揚魏征的話,于是催人召來了魏征。但魏征進十策獻秘計,李密都不予采用。
B.魏征給當時還是李密的部下李勣寫了一封信,勸說李勣背叛李密而歸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天命歸于唐;二是李勣處在必爭之地,處境十分危險。李勣得信后聽從了魏征的意見。
C.竇建德攻破黎陽,捉住了魏征,并任他為官。后來竇建德被打敗,魏征和別人一起跑到關內,李建成任命他做了官。魏征根據當時的形勢,暗中勸說李建成早打主意對付李世民。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權力斗爭中,李建成遭到失敗。李世民責備魏征事前挑撥他們弟兄的關系,魏征卻坦言李建成招致失敗的原因在于他沒有聽從自己的意見。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①少孤,落魄,棄貲產不營。
②答曰:“太子蚤從征言,不死今日之禍。”王器其直,無恨意。
參考答案
4C(卒,最后,終于)
5C(前一個“被”,是“施及,加之于上”的意思;后一“被”表被動)
6C(A應為“魏征”;B應為“李密”;D應為“魏征”)
7C(①②⑤項都不能說明魏征具有遠見)
8A(李密是對發來的文書“稱善”;“說密”是勸說李密,并非“獻秘計”)
9①魏征年少時成為孤兒,失意不得志,放棄財產不經營。(貲,同“資”) ②魏征回答道:“如果太子早一點所從我魏征的建議,就不會死于今日的災禍了。”秦王器重魏征的坦率,沒有不滿魏征的意思。(蚤,通“早”;器,動詞,器重,看重;直,坦直;恨,不滿。魏征的答話是一個假設關系的復句)
參考譯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從而落魄而不得志。他拋棄自己的資財家產不去經營,有遠大的志向。通曉經典書籍和方術。隋末動亂,他扮作道士。武陽郡太守元寶藏發兵響應李密,任命魏征擔任書信及檄文的起草工作。李密每當看到了寶藏的書信以后,就稱贊寫得非常好,又加上聽說是魏征所寫,急忙征召他。魏征進獻十條計策來說服李密,都沒有得到采用。王世充攻打洛口,魏征拜見長史鄭頲說:"魏公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打勝仗,但那些驍勇善戰的將士死傷將盡,而且府里沒有余財,戰勝敵人之后又沒有封賞。由于這兩點原因不能和他們作戰。如果疏通護城河,加高城墻,天長日久,敵兵糧食耗盡以后自然會撤退,到時我軍乘勝追擊,這是取勝的方法啊。"鄭頲說"這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征沒有告辭就走了。
10.(1)遠近結合:從遠處的山林到近處的竹墻,仰視白鳥翻空,俯看照水紅蕖,層次豐富,視角多樣;(2)動靜結合:白鳥翻空為動,芙蓉照水為靜,一動一靜,使畫面動感十足;(3)對比鮮明:山明墻隱,一明一暗,亂蟬聒噪,以聲襯寂;(4)視聽結合:調動多種感官,山景、蟬叫、荷香惟妙惟肖,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寫出3條即可;每條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關鍵詞:“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閱讀答案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