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因想東坡守杭之日,春時每遇休暇,必約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處。飯畢,每客一舟,任其所之。晡①后鳴鑼集之,復會望湖亭或竹閣,極歡而罷。至一、二鼓,夜市猶未散,列燭以歸。城中士女夾道云集而觀之。此真曠古風流,熙世②樂事,不可復追也已。
(張岱《蘇公堤》)
【注】①晡(bū):申時,即下午三點鐘到五點鐘的時間。②熙世:盛世。
6.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雜然而前陳者(陳:陳列,擺開) B. 樹林陰翳(翳:遮蓋)
C.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快樂) D. 復會望湖亭或竹閣(會:匯合,聚集)
7. 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行者休于樹 多會于此
B. 而不知人之樂 極歡而罷
C. 因想東坡守杭之日 輟耕之壟上
D. 列燭以歸 以其境過清
8. 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春時每遇休暇,必約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處。
9. 【甲】【乙】兩文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6. C
7. A
8. ①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
②春天每逢休假日,定要邀約客人去西湖,在山水幽美處進早餐。
9. 甲文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乙文表達了作者孤高自賞、高雅脫俗及懷念故國的情懷。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翻譯。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
C.有誤,句意: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樂,以……為樂。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為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
A.都是介詞,在;
B.連詞,表轉折/連詞,表順承;
C.助詞,的/動詞,到;
D.連詞,表修飾/介詞,因;
故選A。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①重點詞有:能:能夠;同:和;其:代詞,指大家;以:用;文:文章;也:表判斷。
②重點詞有:春時:春天;每:每次;遇:逢;暇:閑暇;必:一定;約客:邀約客人;早食:吃早餐;于:在。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結合甲文內容,從“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中可知,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乙文中通過記敘蘇東坡在任時的盛世景象,“此真曠古風流,熙世樂事,不可復追也已”意思為:這真是空前的風流瀟灑,盛世的樂事,后人再也趕不上。表達了作者孤高自賞、高雅脫俗及懷念故國的情懷。
參考譯文:
〔甲〕
至于背負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坐時起,大聲喧嘩,是賓客在盡情歡樂。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 (于是) 人的影子散亂一地,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歸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啼鳴,游人離開,鳥兒快樂。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 是廬陵的歐陽修。
〔乙〕
想起蘇東坡在杭州當太守時,春天每逢休假日定要邀約客人去西湖,在山水幽美處進早餐。吃罷早餐,每個客人給一只船,聽他們去哪兒游逛。下午四五點鐘后敲鑼將他們集合,又去望湖亭或竹閣聚會,極盡歡樂才結束。到一更二更時,夜市還未散,蘇東坡他們打著火把回府。城中男女云集在街道兩旁觀看。這真是空前的風流瀟灑,盛世的樂事,后人再也趕不上。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