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6.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不見曦月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B. 沿溯阻絕 溯:順流而下
C 清榮峻茂 榮:茂盛
D. 屬引凄異 引:延長
7. 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其間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則素湍綠潭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D. 故漁者歌曰 后遂無問津者
8. 下列對選文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寫四季景象,未按時序來寫,而是借文脈之勢,先寫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壯。
B. 作者描繪三峽沉靜優美的春冬景象時,運用了正側面描寫結合、動靜結合等手法。
C. 本文寫景語言精確凝練,如“林寒澗肅”四字,營造出秋天的肅殺氛圍。
D. 本文選自《水經注》。《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2023年山東省濟南市中考語文真題)
【答案】
6. B 7. D 8. B
【解析】
【6題詳解】
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B.有誤,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溯:逆流而上;
故選B。
【7題詳解】
考查一詞多義。
A.代詞,這/在“如……何”前,表反問語氣;
B.動詞,認為/介詞,用;
C.連詞,就/連詞,如果;
D.都是名詞,“……的人”;
故選D。
【8題詳解】
考查內容理解。
B.有誤,作者描繪三峽沉靜優美春冬景象時,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動靜結合的手法,并未運用“正側面描寫結合”手法;
故選B。
參考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見太陽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趣味無窮。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