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齋記
①余為是齋,居之三年矣。饑寒危迫之慮,未嘗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勞,疾病之憂,則無一日不取“六經”“百氏”之文,以誦之于茲也。以其志之篤,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業(yè)益加進,而不知智益昏,而業(yè)益墮也。以是自咎,故嘗間而思之。
②夫挾其饑寒危迫之慮,以從事于圣人之門,而又雜之以道路行李之勞,疾病之憂。有事物之累,無優(yōu)游之樂。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盡。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敗興廢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詳矣。況古人之學,所以漸涵而持養(yǎng)之者,因未嘗得施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③如此,則凡所為,早夜孜孜,以冀事業(yè)之成,而詔道德之進者,亦可謂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簞食瓢飲,而處之泰然,未嘗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窮于當世,有甚于眾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異于予矣。
④孔子曰:“貧而樂。”又曰:“古之學者為己。”其然也。豈以饑寒者動其志,豈以挾策讀書者,而謂之學哉。予方務此,以自達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書其辭于壁以為記。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對第②段劃線句理解恰當?shù)囊豁検牵?)(2分)
A.“圣人之門”指儒學孔門,表達恭敬之意。
B.“圣人”指顏淵,與第③段的例子相呼應。
C.作者認為塵俗繁務憂勞,沒有悠游之樂,表現(xiàn)厭煩之情。
D.作者貧寒、憂慮,并且事務、疾病纏身,故無故無悠游之樂。
24.第③段舉顏淵為例,對其理解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3分)
A.以圣人經典形象為例,具體典型,很有說服力。
B.圣人內心寧靜執(zhí)著,故處于貧困而不悲戚不急躁。
C.圣人不因貧寒而移志,快樂讀書,值得仰慕追隨。
D.與自己作比,以揭示圣人之道超凡脫俗、玄妙高遠。
25.作者作此記并書于壁,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話作答)(4分)
27.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以其志之篤,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業(yè)益力進,而不知智益昏,而業(yè)益墮也。(5分)
(2)豈以饑寒者動其志,豈以挾策讀書者,而謂之學哉。(5分)
參考答案
22.(2分)作者自述多年篤志于學卻智益昏、業(yè)益墮,因此自責并思索緣由。
23.(3分)A
24.(2分)D
25.(2分)表明自己堅守困境、快樂讀書、修身養(yǎng)性,力求達到圣人境界的志向1分,書于壁以時時自勉1分。
26.(4分)內心不受世俗繁務憂勞的侵擾1分
安貧樂道1分
精研學問,快樂讀書,涵養(yǎng)自身1分
力求達到古之圣人的境界1分
27、(1)以我這樣志向堅定,勤于政事,按理應該是智慧增長,事業(yè)增進,卻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業(yè)衰退。
(2)他們怎么能因為饑寒而改變志向,怎么能因為挾著簡策讀書,就自稱學問家呢。
【參考譯文】
我建成這個書齋,居住在這里,已經三年了。擔憂饑寒,感到緊迫,沒有一天在心里放松過。如果沒有出巡視察,或者生病,我沒有一天不手握“六經”和“諸子百家”,在書齋里高聲誦讀的。以我這樣志向堅定,勤于政事,按理應該是智慧增長,事業(yè)增進,卻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業(yè)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時候常常細細思量其中的緣由。
我常常懷有擔憂饑寒,感到緊迫的心理,從事于孔夫子傳下來的教育事業(yè),可是有時侯又夾雜著出巡視察,偶爾還患病待在家中,有塵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閑悠游的快樂,因而對客觀事理的精微之處,不能尋覓出其中的深理。對人事的是是非非,對古今的成敗興廢的原因,細細查考也不能得出中肯的結論。何況古人的學問,之所以漸漸地涵養(yǎng)并持之以恒,是因為沒有能在心里實施出來,而親身實踐罷了。
這樣,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業(yè)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夠有所增進的。可以說是很虛妄的。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簞飯食,一瓢清水,泰然處之,從來不會心里傷悲,也不會在言語上喋喋不休,是因為他們在當時非常不暢達,比其他的人更甚。而又因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夠盡心盡力行事,這點或者和我不太一樣。
孔子說:“貧窮,但快樂。”又說:“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這是很對的。他們怎么能因為饑寒而改變志向,怎么能因為挾著簡策讀書,就自稱學問家呢。我現(xiàn)在正修身養(yǎng)性,力求達到圣人的境界。所以敘述其中的緣由,并將這篇短文題寫在墻壁上。
關鍵詞:牧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