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曾說過:“人生實苦需修煉。”
人生活的是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心態(tài),可狀態(tài)好壞,卻是需要心態(tài)來決定的。
修煉心態(tài)、修磨心性,修得心境,在生活的磨礪之中,找到生活的出口,找到人生的方向,才能心明眼亮,世界澄澈。
01
心態(tài)好事事好,心放寬事事安
投荒萬死鬢毛斑,
生入瞿塘滟滪關(guān)。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北宋 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中國著名作家楊絳先生于2016年過世,縱觀楊絳先生的一生,她并不算過得幸運的人。
1997年,楊絳的女兒錢瑗因病過世,丈夫錢鐘書也在次年離她而去。2003年,楊絳先生以極為平淡的語調(diào),寫下一部字字泣血的《我們仨》。
有許多人認為,已經(jīng)93歲高齡的楊絳無法再承受如此巨大的打擊,可先生一直樂觀微笑,直到數(shù)十年后才安詳辭世。
楊絳先生能如此豁達樂觀,離不開她個人的心境,也離不開她在人生當(dāng)中常常說起的一句話:“人生實苦需修煉。”
修煉身心,就是在生活的磨礪中,修得為人處世的境界。清亮明潔、從容不迫、寬厚仁愛,都是在世事波折中洗練而成。
身處繁忙浮躁的喧囂之中,我們步履匆忙,積攢焦慮。
唯有不斷修好一顆好的心態(tài),才能在心靈身處鬧中取靜,安頓好靈魂。
02
心性若清靜,人生自安然
清修如野鶴,心性在云間。蔬食從來瘦,林居耐得閒。
爐分真造化,夢繞舊鄉(xiāng)關(guān)。
汩汩塵樊者,聞風(fēng)想厚顏。--宋 胡仲弓《次云心韻贈臞仙》
孟子有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那些你遇到的苦難,咽下的委屈,其實都是來成就你的。
一個人吃苦有兩種結(jié)果,一種是消耗,另一種則是收獲,就看你用什么樣的心性去承受。
愚者怨天尤人,卻吃盡了生活的敗仗;智者沉默不語,終能否極泰來。
若想讓快樂常常與你相伴,不妨學(xué)學(xué)這位心靜的老漢。
一天,有一個行者來到了他陌生的小鎮(zhèn),為了確定明天是否還能趕路,便問一位坐在墻邊的老人:“大爺,請問明天的天氣好不好?”
老人看也沒看天空就回答說:“是我喜歡的天氣。”
“會出太陽嗎?”行者又問。“我不知道。”他瞇著眼睛回答道。
“那么會下雨嗎?”老人依舊頭也不抬地回答:“我也不知道。”這個旅行者完全被搞糊涂了。
“好吧”行者深吸了一口氣,接著說,“如果是您喜歡的那種天氣的話,那會是什么天氣呢?”
這時候,老人終于睜開了眼睛,抬起了頭,對行者說:“很久之前我就知道自己是沒法控制天氣的,所以不管天氣怎樣,我都會喜歡。”
是啊,如果無法改變的,只能順其自然。
只要你的心性淡然,即使日子有些苦澀,也要堅強地挺過去,再慢慢地轉(zhuǎn)苦為甜;即使生活不夠如意,也要學(xué)會排解心里的憂煩。
03
一時一心境,一歲一風(fēng)景
嘆息西窗過隙駒,微陽初至日光舒。黃庭堅《窗日》
《論語·為政篇》里,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年輕時曾經(jīng)追求禮樂文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意識到禮樂文化的表面化,開始強調(diào)仁義道德的內(nèi)在修養(yǎng)。
孔子的心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最終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從呱呱落地到白發(fā)蒼蒼,每個年紀都有每個年紀的快樂;
從懵懂無知走向成熟穩(wěn)重,每個年紀都有每個年紀不同的心境。
時間一年一歲的增長,人的心境也一年一年的變化。
多年后,回頭再看,我們早已不是當(dāng)初的模樣。
人生便是這樣,一點點走向成熟,一點點走向從容。
從出生到白頭,一輩子,只是轉(zhuǎn)身一瞬。而我們心的修行,卻經(jīng)歷了長長的一生。
往事不能回首,歲月從不停留。愛過,活過,經(jīng)歷過便是最好的團圓。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就是對時光最美的回應(yīng)。
關(guān)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