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寄韜光禪師》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臺花發后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一個山門變作兩個山門,兩個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東澗水中流著西澗的水,南山云疊起了北山的云。
前臺的花綻開后臺能看見,天上的鐘聲人間也能聽見。
遙想我的宗師宣揚教義之處,香煙和著桂花灑落紛紛。
韜(tāo)光:杭州靈隱寺僧人。
兩寺:指下天竺寺與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時期。
上界:天上。
下界:人間。
師:對佛教徒的尊稱。
行道:指宣揚佛教教義。
天香:指拜佛的香煙。
桂子:即是桂花,是對桂花擬人化的愛稱。
這首詩作于寶歷元年至二年(公元825—公元826年)期間。當時詩人任蘇州刺史,寫下這首詩寄給杭州天竺寺的韜光禪師。
該詩首聯敘述下天竺寺與中天竺寺的歷史關系;頷聯與頸聯描述禪師修行之處的風景;尾聯闡述禪師的平常道行,隨緣真心。全詩渾然天成,禪韻繚繞。
首聯寫禪寺緣起。一寺分為兩寺,而兩山相近,進了此山,也就等于進了彼山。
頷聯接著細寫兩寺、兩山方位關系,寫東西南北相連相近,從流動的云、水寫起,正是最好不過,而妙語如珠,一氣讀來,也恰如行云流水。
頸聯仍寫兩寺關系,而“前臺”“后臺”“鐘聲”,已帶出第七句“行道處”。前已寫盡南北東西,接著又寫前后上下,圓轉玲瓏,無所不到,讀來應接不暇。句式與首聯固是不同,與頷聯也是同中有異,并不犯復,而寫花則從后視前,寫聲則從上到下,絲毫不亂。這六句詩,對仗工整,連續使用疊字,詩味回環。東西南北前后上下,頓拓無限空間,生出十方無界的超然感覺。尤其是頷聯與頸聯,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對成立的觀點。東澗水流,從更東邊來看,就是西澗水。南北山云,前后臺花,上下界鐘,皆是此意。
尾聯歸結到禪師身上,佛經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子”,正合身份。尾聯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對句,而末尾“紛紛”又用疊字,則眼前仍是一片繽紛景象,詩雖至此而盡,余韻卻悠然不絕。
這首詩通過對兩座天竺寺的歷史關系、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描寫,以及詩人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紛紛”,表達了詩人對韜光禪師仰慕、欽佩之情。全詩之創格在于章法奇特。詩的前三聯,單句為句中對,合句為流水對,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對,兩句之間上下相對,如珠走玉盤,鏗然和鳴,筆勢飄逸,流動自然,顯示了圓熟的技巧。該詩音節緊湊而活潑,意致連綿而流麗,構思巧妙,語若連珠,有山歌風調,是七律之創格。
白居易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