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李商隱的《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燈光灑滿了京都,達官貴人乘坐的馬車阻塞了街道。
我身雖悠閑卻看不見中興的勝景,羞愧自己只能在鄉下隨著鄉人祭祀側神紫姑。
燈:燈光。恨:遺憾。
帝都:指京城。
香車寶輦(niǎn):指達官貴人乘坐的馬車。寶輦,指用金銀和寶石鑲飾的車。
隘通衢(qú):謂擁擠于道路。隘,擁擠堵塞。
鄉人:指鄉里普通人。
賽紫姑:即舉行迎紫姑的賽會。賽,舊俗以儀仗、鼓樂、雜戲迎神出廟、周游街巷的儀式。紫姑,俗稱“坑三姑娘”,廁神名,民間舊俗元夕之夜于廁邊或豬欄邊迎之,以問禍福。
這首詩是作者聽聞京城有燈市而不能前去觀賞有感而作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題目中的“恨”字,詩中的“身閑”二字,合起來是“恨身閑”,那其實也是作者寫此詩的主旨所在。詩很平常,然其情可憫,其言可哀。
“月色燈光滿帝都”概括了京城街景,寫出元宵節的熱鬧。元宵節的夜晚,明月高懸,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五光十色,爭奇斗妍的花燈掛滿京城的大街小巷,遠遠地望去好像燈的長龍,置身其中好似是燈的海洋。“月色燈光”點題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題面中的“京師”。一個“滿”字,則讓京城的節日夜流光溢彩。
“香車寶輦隘通衢”,由燈寫到人,說明人之多,之繁華。元宵之夜,人們為了賞燈觀景,都傾室而出,老百姓們或一家一戶,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達官顯貴,則是駕著各種華美的車輛,一排排、一串串,擠滿了條條大道,車輦所過之處,幽香久久不散。詩人未曾親到現場卻根據自己的想象,極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熱烈氣氛。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從前兩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現實狀況。雖然元宵燈會異彩紛呈,熱鬧非凡,可是對別有感傷的詩人來說,那樣的情形卻愈發牽動他的萬千思緒。李商隱作此詩時閑居家中。因此,后兩句不僅說詩人看不到中興景象自己只能和鄉人去參加迎紫姑的賽會,充分表現詩人不愿無所事事而獻身國家的殷切心情。
李商隱 :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