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周邦彥的《春雨》
耕人扶耒語林丘,花外時時落一鷗。
欲驗春來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山林中農夫扶著犁低聲說著話,花叢外面不時落下一只白鷗。
想要檢驗春雨的雨量,只看那野塘中漲滿的春水,可以自由回轉一只小船。
耕人:耕農。
耒(lěi):古代用來耕地翻土的農具。《易·系辭下》:“神農氏作,木為耜,揉木為未。”耜為鏟,來為柄,稱為未耜。后用為農具的總稱。
語(yǔ):是談話,是談論
林丘:又作“林邱”。樹木與土丘,泛指山林。
鷗:鳥類的一種,頭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長而尖,羽毛多為白色。多生活在海邊,主要捕食魚類。
驗:證實。
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作內容上看可能作于宋神宗年間(1078—1085年),是詩人在外飄流時的作品。初春時節,詩人于樓上憑欄靜觀,觀遠處農事伊始、農田待耕等宋人安居之情形,心中有所喜悅而作。
此詩頭兩句寫詩人站在高處,放眼望去,一群耕農在小樹林的土堆旁談論著什么;三四句正面點題,看著眼前的景象,經詩人觀察后發現一處野塘,水已溢出,雖未寫春雨本身,但寫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帶來的“喜”意。全詩樸實無華,不從正面著筆,而是側面烘托、渲染,以景寫情,畫面鮮明生動。
此詩寫春雨,但詩人并未著力于雨中之景,而是寫雨后情形。其所選意象亦與一般詠雨之作大異其趣,使人讀后頓生清新之感。
首句“耕人扶耒語林丘”寫春雨過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際,互為相談。詩人雖未有半字言及農人心情,但一“語”字,則將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無余。《詩經·大雅·公劉》寫周人安居之情形,即用“于時言言,于時語語”二句形容之。此處用“語”字亦收相同之效。春季農事伊始,農田待耕,故農人“扶耒而語”。
林丘之景敘畢,詩人又將目光投向花外水流。經春雨滋潤一過,春花泛彩流紅。春花之外,是流水蜿蜒。因有春花相阻,故未見春水,但時見沙鷗飛落,欲集沙洲。杜甫曾有詩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于茫茫天地,一線長河之間,陡出一沙鷗飄飄,其蒼茫之勢自是工部氣象。而此詩則以一“落”字出,其較野老而言,又甚有輕巧靈動的興味。
末二句切入正題,問雨來多少。詩人自問已畢,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無人打理,想必水淺難泊,而此番春雨一過,水勢大漲,竟可回舟其間,其雨勢之大可以想見。都云“春雨貴如油”,亦無怪乎耕人扶耒相語,欣欣而喜了。
全詩借春雨之事,寫耕人,寫沙鷗,寫野塘,此三者均含世外之意。村人野老,農耕桑麻不必說,沙鷗自飄然有逸氣,野塘回舟亦安然獨立于塵世之外。故此詩于清新中隱隱透出一股逸氣。而作者其詞“奈愁極頓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大酺·越調春雨》)雖同寫春雨,其所抒之情則迥然有別了。
周邦彥 :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