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陸游的《溪上作二首·其二》
傴僂溪頭白發翁,暮年心事一枝筇。
山銜落日青橫野,鴉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
東山七月猶關念,未忍沉浮酒醆中。
佇立在溪頭的腰背彎曲的老頭,理當頤養天年,沒有什么心事。
山銜落日,野曠天低,鴉起平沙,黑壓壓一片,蔽空而至。
現如今天下可憂之事太多,自己一介書生只有耿耿孤忠無地自效。
不過我人雖在野,仍關心著國計民生,不忍心浮沉酒盞中,對此不聞不問。
傴僂(yǔ lǚ):腰背彎曲。
筇(qióng):竹杖。
東山、七月:都是《詩經》里的詩篇。前者講軍事,寫周公東征后,戰士歸途思鄉的情緒以及勝利返回的喜悅,詩人借此指代宋朝為收復失地而對金用兵的戰事。后者講農民,寫西周時期農夫一年的勞作活動,詩人借此代指國計民生。
浮沉酒盞:指糊糊涂涂喝酒過日子。
本首詩是《溪上作二首》中的第二首。這兩首詩在紹熙四年(1193年)冬作于山陰。時陸游六十九歲,奉祠居家,雖值暮年,仍然憂心國事,不改初衷。作者同情農民的痛苦生活,始終不忘洗雪國恥,于是創作了這兩首詩。
這首詩即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前部分寫白發老詩人的自我形象,氣韻生動且含蘊豐富,渲染出一種悲涼深沉的抒情氛圍;后部分直發議論,直訴胸懷。這兩首詩情感深厚執著,風格沉郁頓挫。
從抒情主題上看,同作者晚年的許多類似的作品一樣。它無非是說:我雖已到暮年,仍然憂念國事民瘼,不改初衷。但本篇表情達意仍有自己的特色,詩境渾成一氣。
但寫得精彩的是上半首。“暮年”句看似平淡,實則頗有含意。傴僂溪頭的支筇老叟,理當頤養天年,沒有什么心事。“暮年心事”與“一枝筇”并列,語句的背后蘊含著多少牢騷與感慨。烈士暮年,憂思難泯,壯志未已。這正是此句的含意所在。第二聯是移情于景。山銜落日,野曠天低。鴉起平沙,黑壓壓一片,蔽空而至。這一景物描寫涂上了很濃的主觀色彩,是烈士暮年眼中的蕭索之境。到第三聯,詩人筆鋒一轉,直抒胸臆,道出了自己暮年的心事。意謂:今日之天下,可憂之事知多少,而自己只是一介書生,雖有耿耿孤忠,卻無地自效。不過,我人雖在野,軍國大事、民生疾苦仍然縈繞于心,又怎能浮沉酒盞中,對此不聞不問呢。
陸游雖然師事曾幾,受過江西派的沾溉,但給予他詩歌創作影響最大的,是杜甫、岑參、白居易諸人。特別是這兩首《溪上作》,其高度執著的愛國熱情,其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更可見杜甫的影響。
陸游 :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