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文學
蔡邕是漢代最后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態人情,很有藝術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品為《述行賦》。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他小賦的題材多樣,他甚至用以表現男女情愛,風格大膽而直率。《青衣賦》就是相當感人的作品。在這篇言情小賦中,他真實地坦露了對一位出身微賤的美女的愛情,以真摯的感情,表現了人情與封建禮法的矛盾撞擊。蔡邕的散文長于碑記,工整黃雅,多用排偶,舊時頗受推重。
蔡邕收集漢朝歷史,沒有看見寫下來作后史。只有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作亂散失,大多沒有保存下來。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執》,祝文、章表、書記,共104篇傳于世。
蔡邕生平喜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悉數贈給王粲,家存藏書還有四千多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其文集20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二卷。丁紹儀《全漢詩·卷七》亦載其作品。嚴可均《全后漢文》卷69~卷80對其奏疏詞賦等作品多有收錄。
蔡邕詩歌現流傳有400多首。但由于當時戰亂連年,沒有保存原稿流傳下來,均由其女蔡琰,在曹操的救助下,憑借驚人的記憶力默寫而來。
書法
藝術創造
蔡邕工篆書、隸書,尤以隸書著稱,其字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靈帝命工修理鴻部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墻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作品行情
蔡邕因負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論著附合成蔡邕名義的偽作也不少。據說其真跡在唐時已經罕見。
經學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經籍距圣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于是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任,奏請正定《六經》的文字。靈帝予以批準,蔡邕于是用紅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又稱漢石經、一體石經)。后來的儒者學生,都以此為標準經文。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街道也因此堵塞。
柯亭
柯亭一名千秋亭,又名高遷亭。原為驛亭,地處一塊形若半島的平地上,三面臨水,風景秀麗。兩層樓建筑,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南面正對古纖道,登樓遠眺,心曠神怡。近旁建有“漢蔡中郎祠”,為后人紀念蔡邕所設。辛亥革命前后,魯迅在故鄉紹興執教時,曾和周建人等一起到過“柯橋的柯亭”,憑吊古跡和游覽觀光。古柯亭遺址在今柯橋鎮中學內。 在鎮南,有一四面環水的“絕倭涂”。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柯橋獨山村出現了一位抗倭英雄姚長子。為了紀念這位抗倭義士,人們立祠于其獻身之地,易其地名“化人壇”為“絕倭涂”,并把前后兩座橋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后祠倒塌,在橋頭建立“姚先烈抗倭紀念碑”。該碑高6.5米,碑座呈正方形,碑身正面刻有姚長子像,背面鐫刻著他的英勇事跡,稱贊其“效死鄉梓,名垂千古”。紀念碑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之南即為著名的柯巖風景區。
蔡邕蔡邕墓
主詞條:蔡邕墓
蔡邕墓位于河南省禹州,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為逍遙嶺,其陰有漢中郎將蔡邕墓。嶺上有摩崖石碑一通,上刻漢隸體字,字大二寸,為蔡邕親書。此碑曾墜入潁河,現為白沙楊氏獲之。蔡邕,東漢書法家,以隸書著稱。結構嚴整,體法多變,長于碑記。
熹平四年(175年),靈帝詔蔡邕寫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于石,立太學門外,曰石經。蔡邕死葬于此。其東為白沙鎮,其北為白沙水庫,湖光瀲滟,景色一新,為旅游勝地。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村北又有一蔡邕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