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逢,字陶臣,蒲洲河?xùn)|(今山西永濟縣)人,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進士。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議論激切,屢忤權(quán)貴,故仕途頗不得意。《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舊唐書》卷一九零,《新唐書》卷二零三皆有傳。
薛逢(?~?),字陶臣,河?xùn)|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武宗會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峴榜進士第三人。
薛逢進士及第后,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崔鉉罷相據(jù)河?xùn)|,招其為從事。崔鉉恢復(fù)相位輔政,奏授薛逢萬年尉,直弘文館,累遷傳御史、尚書郎,遷秘書監(jiān)等。
崔逢年輕時文詞俊拔,議論激切,抱負遠大,可惜沒有騰達的機會。應(yīng)進士舉時,與彭城人劉蠪關(guān)系很好,劉蠪的詞藝才華不如薛逢,薛逢經(jīng)常嘲笑他。到大中末年,劉蠪官運亨通,手握權(quán)柄,薛逢倒每每不如意。這時有人推薦薛逢知制誥(任替皇帝寫詔書一職)。劉蠪奸狡地說:“按祖上的老規(guī)矩,擔(dān)任這一類官職要先有州縣一級任職的經(jīng)歷,薛逢沒有擔(dān)任過州一級官職,所以不能知制誥。”薛逢只能去任巴州刺史。既而沈詢、楊收、王鐸由學(xué)士相繼為將相,他們都是薛逢同年進士,而薛逢文才要優(yōu)于他們,可仕途失意。楊收作相后,薛逢有詩云:“須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威鳳偶時皆端圣,潛龍無水(謾)通神。”楊收聽說了,心中甚為嫉恨。薛逢又被迫離京,擔(dān)任蓬州刺史一職。楊收罷免相位后,薛逢才入朝擔(dān)任太常少卿。給事中王鐸為相時,薛逢又有詩云:“昨日鴻毛萬鈞重,今朝山岳一塵輕。”王鐸又怨恨他。薛逢依仗自己才華出眾,言辭偏頗,常言人所不愿言之往事,招人反感,故而朝中人將其視為另類。
又有史書記載,薛逢曾以抱病之軀赴朝,正值進士科放榜,進士們依次而行,滿朝人等都投以羨慕的眼光。前面引路的官員見薛逢衣衫破舊,便斥責(zé)說:“躲開!躲開!”薛逢感慨不已,便對其中一個人斥責(zé)說:“你開道的時候不要以衣著打扮取人,老太婆在十幾歲的時候,也曾經(jīng)擦脂抹粉(意思是說,我年輕的時候,也中過進士!)。”這個人才露出尷尬的笑臉。? 元代詩人辛文房評價他說:“薛逢天資本高,學(xué)力亦贍,故不甚苦思,而自有豪逸之態(tài)。第長短皆率然而成,未免失淺露俗。蓋亦當(dāng)時所尚,非離群絕俗之詣也。夫道家三寶,其一不敢為天下先,前人者誰肯后之?加人者孰能受之?觀逢恃才怠傲,恥在宣卑,而喋喋唇齒,亦猶惡醉而強酒也。累擯遠方,寸進尺退,至龍鐘而自憤不已,蓋禍福無不自己者焉。”
薛逢由懷才不遇到憤世嫉俗,把自己人為地放到了別人的對立面,用詩歌形式表達了對腐敗世事的不滿。也是他孤芳自賞、不愿隨波逐流而又無可奈何的必然結(jié)果。
薛逢之子薛廷皀。曾于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5)登進士第。
著有詩集十卷,賦集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