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若(前508年或前518年—?),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說字子若),世稱“有子”,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尊為儒學圣賢。
生年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比孔子小四十三歲,為前508年;而《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則作三十三歲,為前518年;卒年史無確載,惟《禮記·檀弓》記“有若之喪,悼公吊焉,子游擯,由左”,可見其卒于魯悼公在位時期。悼公為哀公之子,前466—前429年在位。則有若逝世約在前五世紀中期。
孝悌為本
有子認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以孝敬父母,敬重兄長作為實行仁愛的根本所在。
現實社會的治亂興衰是孔子儒學關注的重心所在。孔子認為,社會的和諧有序,有賴人人修己守禮。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人人做到“仁”。就“仁”的實現而言,孔子指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應自孝親入手,培育仁愛之心,由此向外推衍,進而守禮尊君,社會秩序遂得到有效保障。顯然,有若此論,正深得孔子思想的精微。
貴和有節
有若主張以和為貴,這是儒家通義。但有若進而指出:“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即謂不能以和合可貴而一味無原則地和合,“和”亦當有節,要遵循禮的要求,達于中庸之道才可。
推崇禮義,持守中道
《論語·學而》第一: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按有若之意,守信與謙恭固然為美德,但也不可絕對化,而應分別以義、禮加以規范。信須視義而行,因此孔子稱“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即謂其不識大義、大體;至孟子則徑稱“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有若之言,正與孔、孟相合。同樣,謙恭也不可過度,否則會淪為虛偽、獻媚,遭致恥辱。故恭敬也必須合乎禮的要求,才能真正贏得他人尊重。
有若此言的深層,實際亦蘊涵其對儒家中庸之道的深刻體認。
藏富于民
孔子以富民為治世首務,有若亦極重視富民。哀公問有若:“饑饉之年,物用不足,該怎么辦?”有若建議降低民眾賦稅,哀公難以理解。有若解釋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從哪里富足?”這是一種典型的藏富于民思想,體現早期儒家對民生的關切與思考。
重要事跡
據《孟子》、《史記》等記載,孔子去世后,弟子們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舉其為師,并以師禮事之。但是不久,弟子們先后提出兩個問題,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趕下位來。
有若為眾人所推舉為師,說明其確有卓異之處。據《孟子》記載,有若認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稱“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因此,孟子所謂的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并很接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