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柴(前521年-前393年),華夏族,齊國人。東周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字子羔,又稱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少孔子三十歲。孔門弟子中從政當官最多次、最長久、最公正廉明、最得民心的父母官,也是孔門中最長壽、最大智若愚的賢孝之才,享年128歲。
去世時間: 公元前393年九月初九重陽節
主要作品: 《子羔》
主要成就: 孔子門徒中從政當官時間最長久、最公正廉明、最賢能、最孝順、最長壽的弟子,棄官逃亡到陳地的太康縣高賢鄉后,創辦的“高柴書院”影響很大,高柴廣收弟子,弟子們畢業后又去各地開辦了很多“高柴書院”的分校,高柴學派代代相傳、影響深遠。
高柴身高不滿五尺,在孔子門下受業,孔子認為他憨直忠厚。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職,舉派高柴去做費邑宰。孔子怕他不能勝任說:“這是害了人家的兒子啊!”
高柴在魯、衛兩國先后四次為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魯哀公十五年,衛國政變,高柴急忙逃離衛國,并勸子路不要回宮里去,子路拒絕他的勸阻,結果回宮遇害。他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后,從未違反過禮節,影響他治理的民眾。任衛國獄吏時,不徇私舞弊,按法規辦事,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受到孔子的稱贊、民眾的贊揚。為人性格直爽,與子路是好友。子路認為他忠厚純正,能守孝道,并善為吏。
為躲避追殺,逃亡陳國陽夏梁鄉(今太康縣高賢鄉)的衛國士師高柴肯定想不到,他這個外鄉人會給避難之地帶來深遠影響,會被當地人清晰記憶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