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瑗,字伯玉,今長垣縣孟崗鎮伯玉村人,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上大夫,因為人賢德而聞名于諸侯。與孔子亦師亦友,在孔子周游列國時,多次收留和幫助孔子,《論語》記載: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是孔子尊敬和稱頌的君子。吳國著名政治家季札訪衛,拜訪蘧伯玉、史魚等后,稱贊說“衛地多君子,其國無故”。蘧伯玉的言語“恥獨為君子”被千古傳頌,故蘧伯玉被歷代尊奉為“君子典范”,其家鄉長垣縣孟崗鎮伯玉村,也自古被稱為“君子鄉”、“君子里”。
蘧伯玉的“弗治而治”,開了道家老莊“無為而治”思想之先聲?!?a href='http://www.p-sky.cn/guoxue/huainanzi/' target='_blank'>淮南子》中寫到:“蘧伯玉為相,子貢往觀之,曰:‘何以治國?’曰:‘以弗治治之’”。明代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與蘧伯玉首倡“弗治而治”的思想異曲同工。蘧伯玉生于公元前585年,終于公元前484年,是一位年逾百歲的壽星,老子約生于公元前571年(待考),終于公元前471年,如果按照生卒年歲來算,蘧伯玉恰好長老子十歲,二人處于同一時代,思想又高度一致,由此可見“無為而治”和“弗治之治”的思想與哲學理念,在當時是一種潮流。
道家尊崇的思想組成者
“螳臂當車”是人們熟知的成語,“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面對滾滾而來的車輪,螳螂十分憤怒也十分自信,張起前臂要阻擋車輪,這個生動而夸張的場面,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寓言出自《莊子·人間世》,從原文看,這話出于蘧伯玉之口。莊子老家民權縣,與蘧伯玉老家相距不遠,且蘧伯玉比莊子早200余年,所以蘧伯玉對莊子的影響,正如老子對莊子的影響一樣,都是直接的,在《莊子·人間世》和《莊子·則陽篇》對蘧伯玉的事跡和為人都有詳細的描述?!痘茨献?middot;原道訓》、《淮南子·主術訓》、《淮南子·說山訓》對蘧伯玉的思想也都進行了引用和闡述,這些都是對道家思想產生影響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