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蘇州至昆山縣凡七十里,皆淺水,無陸途。民頗病涉,久欲為長堤,而澤國艱于取土。嘉祐中,人有獻計,就水中以蘧除芻藁為墻,栽兩行,相去三尺;去墻六尺,又為一墻,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實蘧除中,候干,則以水車沃去兩墻間之舊水,墻間六尺皆土,留其半以為堤腳,掘其半為渠,取土為堤。每三四里則為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遂為永利。今婁門塘,是也。
關鍵詞:智囊(選錄),明智部
蘇州到昆山縣共七十里遠,都是淺水,沒有陸路可行。人民苦于涉水,早就想筑長堤。但是水澤之地很難取土。宋仁宗嘉祐年間,有人獻計,就在水中用蘆荻干草做墻,栽兩行,相距三尺;離墻六丈,又做一墻,做法和前兩墻相同。把水中的淤泥瀝干,塞在干草中,等干了以后,用水車除去兩墻之間的舊水,墻與墻之間都是泥土,留一半作為長堤的基礎,挖另一半做河渠,把挖出來的土拿來筑堤。每三四里筑一座橋,以打通南北的水域。不久長堤完成,成為永遠的好事。
①澤國:水澤遍布的地區。
②婁門塘:蘇州城東門稱婁門,塘在婁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