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周文襄公忱巡撫江南,有一冊歷,自記日行事,纖悉不遺,每日陰晴風雨,亦必詳記。人初不解。一日某縣民告糧船江行失風,公詰其失船為某日午前午后,東風西風,其人所對參錯。公案籍以質(zhì),其人驚服。始知公之日記非漫書也。
〔評〕蔣穎叔為江淮發(fā)運,嘗于所居公署前立占風旗,使日候之置籍焉。令諸漕綱吏程亦各記風之便逆。每運至,取而合之,責其稽緩者,綱吏畏服。文襄亦有所本。
關(guān)鍵詞:智囊(選錄),察智部
明朝的周忱任江南巡撫時,身邊隨時帶有一本記事冊,詳細記載每日的行事,巨細靡遺。即使每日天候的陰晴風雨也一并詳加記錄。剛開始,有許多人不明白周忱為什么要如此費事。一天,有位船主報告一艘載運米谷的糧船突遇暴風沉沒。周忱訊問沉船的日期,沉船時間發(fā)生在午前或是午后,當時刮的是東風還是西風,周忱翻開記事本逐一詳加核對,發(fā)現(xiàn)報案船主全是一派胡言,報案船主在恐懼下坦承罪行。這時眾人才明白,周忱的記事本可不是隨意亂寫的。
評譯
蔣穎叔任江淮漕運官時,也曾在公署前豎立一面占風旗,派人每天觀測并記錄在冊子里。同時也要求各處漕運官要詳細記載每日船行時的風向,等船只入港后就詳加核對,對不按規(guī)定記載,或馬虎隨便的屬吏便厲聲責罵,屬吏因害怕被責罵,都謹守規(guī)定。看來記載天候、風向,并非自周忱才開始。
①參錯:不合記錄。
②質(zhì):核對。
③蔣穎叔:宋朝人,名之奇,字穎叔。宋神宗時曾任江淮荊浙發(fā)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