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ó fēng · shào nán · gāo yáng
國風·召南·羔羊
gāo yáng zhī pí , sù sī wǔ tuó 。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tuì sì zì gōng , wēi yí wēi yí 。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gāo yáng zhī gé , sù sī wǔ yù 。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wēi yí wēi yí , zì gōng tuì sì 。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gāo yáng zhī féng , sù sī wǔ zǒng 。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wēi yí wēi yí , tuì sì zì gōng 。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關鍵詞:詩經,國風,召南
譯文一
羔羊皮襖蓬松松,白色絲帶作鈕扣。退出公府吃飯去,搖搖擺擺好自得。
羔羊皮襖毛絨絨,白色絲帶作鈕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飯去。
羔羊皮襖熱烘烘,白色絲帶作鈕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飯去。
譯文二
身穿一件羔皮裘,素絲合縫真考究。退朝公餐享佳肴,逍遙踱步慢悠悠。
身穿一件羔皮襖,素絲密縫做工巧。逍遙踱步慢悠悠,公餐飽腹已退朝。
身穿一件羔皮袍,素絲納縫質量高。逍遙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肴。
羔羊賞析
《召南·羔羊》這首詩描寫大夫在退朝后,走出公門回家時悠閑自得的情狀。全詩不用一個譏刺的詞,更沒有斥責之語,詩人只是冷靜而客觀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一個小片斷,不動聲色用粗線條寫真。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是那官員的服飾——用白絲線鑲邊的羔裘。《毛傳》說“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是位大夫。頭兩句從視覺來寫,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見也是所想,按常規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詩人見其人吃飽喝足由公門出來,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雙雞。”杜預注:“謂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這與當時民眾的生活水準相對照,有天上地下之別,《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闡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會,在豐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雙雞”,非常奢侈。詩人雖然沒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時代的公膳例之,大約相差無幾。詩人生活在同時代,一見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觸動,想得很多,也許路有餓殍的慘象浮現在他眼前。正因為如此,所以厭惡之情不覺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詩句涌出筆端。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謂點睛之筆,使其人仿佛活動起來:你看他,慢條斯理,搖搖擺擺,多么逍遙愜意。把這幅貌似悠閑的神態,放在“退食自公”這個特定的場合下,便不免顯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詩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見:這個自命不凡的家伙,實則是個白吃飯的寄生蟲!三章詩重復這個意思,回環詠嘆,加深了譏刺意味。各章三、四兩句,上下前后顛倒往復,甚為奇妙。
⑴召(shào)南:《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召,地名,在今陜西省岐山縣西南。
⑵羔羊:小羊。
⑶素絲:白色的絲線。五紽(tuó):指縫制細密。五,通“午”,岐出、交錯的意思。紽,絲結、絲鈕,《毛傳》釋為數,即細密。一說古時計算絲縷的單位,五絲為紽。
⑷退食(sì):在公家吃完飯回家。食,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自,從。公,公門,公朝。
⑸委蛇(wēi yí):《韓詩》作“逶迤”,原指道路彎曲綿延的樣子。這里形容走路大搖大擺、悠閑自得的樣子。
⑹革:裘里。獸皮揉制去毛為革。
⑺緎(yù):縫。一說絲數,四紽為一緎,五緎位一百絲。
⑻縫:皮裘。一說縫合之處。
⑼總(zōng):古以八十根絲為“總”。此亦為縫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