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強國,教育強家,教育強己。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于是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文化課、鋼琴、吉他、乒乓球……然而,家長們,您真的教會了孩子嗎?您的孩子真的接受了一切知識嗎?非也非也?!?a href="http://www.p-sky.cn/guoxue/kongzijiayu/">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言,“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那么,我們到底最應該教給孩子什么?是習慣。孩子從小養成了好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而這習慣包括“知”“禮”“心”。
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知:“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知”便是學習之道,學習不僅僅是指孩子在學校的知識學習,是涉獵到廣闊人生的習慣學習。我們第一應該教給孩子的便是這《尚書?君陳》中所言的“惟日孜孜”,不逸豫。面對這紛繁復雜、誘惑頻生的大千世界,網絡、電子科技的樂趣無時無刻不在分散著孩子們的注意力,能夠專心致志于自己所做的事,實屬可貴。然而,現在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董仲舒讀書三年不窺園,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范仲淹斷齏劃粥,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磨礪自己的意志,終在文學上有所造詣,并在政治上也頗有政績;蒲松齡草亭路問,幾十年如一日辛勤搜集、廢寢忘食地創作,終成千古流傳的《聊齋志異》。古人的成功是最好的證明:勤奮學習、專心致志的習慣便是家長第一應該教育給孩子的,能夠抵制住誘惑,潛心做己事,是成大事之本也。然而,“凡會學習者,學習得法,則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則事倍功半。”只知勤奮認真,不得其法,卻也會終日碌碌。所以,在幫助孩子養成學習習慣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善于總結學習的方法。
學會學習的方法
禮:禮者,人道之極也
學習、智慧固然重要,但是沒有禮的話,便會成為蛀蟲,危害家庭、社會,甚至國家。自古教育一直注重德才兼備,然而在錯亂橫生的社會,禮似乎已被很多人忘卻。此中的禮并非古人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是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的禮,包括誠信、尊重、孝悌之義等等。荀子說,“禮者,人道之極也”,即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a href="http://www.p-sky.cn/guoxue/lunyu/">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學禮則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禮記·曲禮》又言,“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可見,禮是人能夠立身的根本,人有禮儀規范就會和諧,沒有禮儀規范就會有危害,而這和諧不僅僅指與社會的和諧,還包括自身的身心和諧。教給孩子道理和禮數,使孩子養成禮的習慣,于其自身、社會都是極有利的。古時“曾子避席”“程門立雪”“千里送鵝毛”“楊香扼虎救親”無不體現禮的美德,也體現了禮對立身的重要性。
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強人如林的社會,榮辱得失乃常事,現在的少年、青年心理壓力逐漸增大,因戀愛、事業失利而發生的慘劇不勝枚舉,所以,在培養孩子勤奮、學禮的同時,要注重心態的正確引導,培養健康的心理,使其養成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能夠看淡得失,得便促進自己更加努力,失便吸取教訓更加奮進,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夠活得開心、順利。曾國藩家訓中有很多提及心態的名句,“吾常見夸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為可議,勿期人譽,無為可怨,勿期人悅。”“憂時勿縱酒,怒時勿作札。”“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快心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懷次浩大是真正受用。”……都告訴我們要培養孩子有良好的心態:得意時不驕縱,失意時不為其所苦,懷寬大之心,方可成大事。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唯獨教育,不可浮躁。在我們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萬不可流于表面,更重要的、最應該教給孩子的正是良好的習慣——惟日孜孜:勤奮學習、善于學習的習慣;有禮則安:學禮以立身于社會的習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夠淡對榮辱的習慣——如此,孩子在以后的道路上才能夠自主學習,才能利于己,利于家,利于社會。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