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ū gǔ zhèn yīng
|
驅轂振纓
|
關鍵詞:千字文
古代的車輪是木制的,車輪的邊框叫輞,中心的軸孔叫轂,連接輞和轂的木制輪條叫輻。《老子》說: “三十輻共一轂”,轂就代表車輪子,驅轂就是駕車之義。
古人乘車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居中,護衛的人在右,又叫車右。戰車就不同了,是御者居中,持弓箭的甲士居左,持長矛的甲士居右。
振是抖動、搖動的意思。纓有兩重意義:一是系在頦下的冠帶,如《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淳于髡仰天一笑,帽子帶斷了。古人乘車都是站在車廂里,叫作“立乘”,車馬一跑起來,帽帶就會隨風擺動,所以叫做振纓。二是馬的韁繩也叫纓,古人把請戰叫做“請纓一戰”,因此抖動馬的韁繩也叫振纓。
兩句話的意思聯起來,就是:
他們戴著高高的官帽,
陪著帝后的車輦出游,
車馬馳驅,彩飾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