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或問禘之說(1),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2)乎!”指其掌。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有人問孔子關于舉行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里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的手掌。
這一段是有人向孔子問禘禮。這個『或』就是有人,沒有講姓名。有這么一個人,他來向孔子問「禘祭之禮,其說何如」。禘祭之禮是古時候天子用來祭祀太廟的這種禮。這個『之說』,也就是說怎么個說法??鬃踊卮鹫f,『不知也』,他自己說不知道。然后他伸出手掌告訴那個人,說「誰能如果知道禘禮之說,誰就對天下復雜的事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樣」。他是指著自己的手掌說這個話。換句話說,能夠通達了解天子祭祀太廟之禮,那么對天下事必定是了如指掌。
我們具體來看句子當中的這些關鍵詞。這里有『其如示諸斯乎』。這個示,《朱子集注》里面講,跟視察那個視是通假的,也就是看。這個諸是之于的合音字。斯也就是此這個意思??鬃诱f「示諸斯」,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想象出孔子是伸出手掌,然后以另一只手指著他的手掌說。這個是示之于斯,或者示之于此,這個意思。這個之是代表天下事,前面講的,『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天下事。這個如示的如是猶如,猶如看天下事于手掌中。示之于斯,示天下事于手掌中。這個斯是此,代表手掌。
朱子說,后面的『指其掌』是「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這個不是孔子自己說的,是弟子記錄當時孔子的這個動作,他指著自己的手掌,說明什么?天下事了如指掌?!该髑乙滓病梗魇敲靼?,易是容易,非常明白,非常容易了解天下事。換句話說,能夠了解禘祭之禮,你了解天下事如同了解自己的指掌一樣那么容易。那我們這里覺得有點奇怪,孔子先回答說「不知也」,然后他后來又講,能了解禘祭之禮如同了解自己手掌一樣,看手掌一樣,那明明他是知道,為什么說不知?
孔安國,這是漢儒,他批注說,「答以不知者,為魯諱」。這是因為有忌諱,所以才回答說不知,這是當時魯國的忌諱。那么忌諱什么?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當中就說出來,說「孔子諱,即逆祀之事」??鬃铀芍M講的,是自己魯國當時在祭禮當中有逆祀之事。逆祀,我們昨天有講到,魯莊公的兩個兒子,魯閔公是嫡子,魯僖公是庶子。閔公先繼位做魯國國君,閔公死后僖公再繼位。結果后人把僖公的牌位放在閔公之前,排的順序錯了,這叫逆祀。所以這就不如禮,這種禘祭也就違禮。所以當有人問孔子禘祭之禮如何,他說「我不知道」,這是忌諱,忌諱說自己國君的這種違禮的做法。
皇侃的注疏說,「臣為國諱惡,則是禮也」。孔子說不知,這也是禮。其實他哪里不知?孔子明明是知道禘祭之禮的,那他說不知,是因為魯國不合禮,所以做為魯國臣子的孔子,為自己的國家隱諱其惡,不把這些丑事往外揚,這本身是一種禮。正如孔子在《論語》中說的,「子為父隱」,這是隱惡,把父親的惡事隱諱不說。臣子對國君也是如此,不說國君之惡,這也是一種禮。這個禮是體現著忠厚之心。國君是我們應該尊敬的,如果張揚他的惡,使到國人就不尊敬國君。
《弟子規》里講,「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揚別人的惡都不對,這本身也是惡。更何況揚國君之惡,揚父母之惡!所以,不批評、不指責國主,這本身是禮,儒家的禮。佛家的戒也是如此,佛家《梵網經》里面講到的,不謗國主,不作國賊。不毀謗自己的國君,自己的國家領導人。不作國家的賊,不偷盜國家的,不偷稅漏稅,不損害國家利益,這是佛家的戒律。所以佛家的戒跟儒家的禮是相通的。那我們先學著隱父母、國君之惡,長養自己忠厚的存心,逐漸逐漸對一切人的惡我們都不張揚、不批評、不指責,不說人是非。
甚至我們不看別人的惡,不僅不說,連看都不看,不放在心里。六祖惠能大師(是禪宗六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人,他不會去看人家的過失。世間就是世間人,他們的過失我不見。不見代表什么?不是說我看不到,人家有過失我們都見不到,那是自己的愚癡胡涂,這不是不見的意思。六祖這里講的「不見世間過」,是見了如同沒見。見的時候知不知道它是過失?知道它是過失,但是不放在心里,不會動一個念頭輕蔑他、批評他、指責他,這是真正修道人,這才是真正儒家講的君子。君子不揚人之惡,孔子在這里也是如此,他是一種諱惡的做法。
《朱子集注》當中說到,「先王報本追遠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誠敬之至,不足以與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魯之所當諱者,故以不知答之。」這個先王是講周朝的古圣先王,文王、武王、周公。用禘禮是有報本追遠的意思。周禮由周公制定,祭祀宗廟,祭祀自己的先王,這是報本追遠,報答自己的祖先,追憶自己的祖先,養自己仁厚之心。所以禘禮它有很深的教育的意義,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國家領導人帶頭慎終追遠,那么人民百姓也就變得更加仁厚,社會也就變得和諧。禘禮是表現自己孝道,表現不忘本,知恩報恩的意思,所以必須要有仁孝誠敬之心。如果沒有仁孝誠敬的心,這個心不夠,那就不足以有資格行禘禮。一定要有至誠的仁孝誠敬的心,這個至是達到極處。那么誰有這種心?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圣人才有,孔子才有,一般人沒有。所以朱子這里講說,「非或人之所及也」。這個或人就是有那么一個人,他來問禘禮,也不知道是誰,沒有留下姓名。這個人是個普通人,他怎么能夠體會得圣賢仁孝誠敬之心?他怎么能體會得禘禮的深意?這非他所及。這是為什么孔子說不知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想回答他。他還沒有到這個程度,了解禘禮的深意,就給他說「不知也」。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而最重要第二個原因就是忌諱,剛才已經說了。當時周朝,特指是魯國,所有諸侯國里面都是如此,都是「不王不禘之法」。這個王,它是以德而治天下,萬民歸順。自天子到諸侯都不講德,所以就不王。古圣先賢的目標是以德王天下,或者用古音是王(音旺)天下,那真是以德服眾,為政以德。這個不禘,是因為沒有報本追遠之意、仁孝至誠之心,所以那個禘禮都流于形式,沒有實質內容,而且做法還不如禮,剛才講到的逆祀。所以這是魯國所當忌諱說出來的,那孔子就不說,所以用不知來回答。
《朱子集注》又說,「蓋知禘之說,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治天下不難矣。圣人于此,豈真有所不知也哉?」孔子哪里說不知禘禮?不僅說能知禘禮的儀式,也了知禘禮的精神。圣賢人知禘之說,禘禮是一樁怎么一回事,它的精神是什么,它的做法是如何,都能通達。通達了,就能夠理無不明,誠無不格。他能知便能行,所以他的理都明了。這個理,朱子說的理,是指天理。天可以理解為自然,自然之理,或者是說自性之理,天性之理,都能明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宇宙人生的真理都明白了?!刚\無不格」,他真正有真誠心,能感格天地萬物?!笩o不格」,格是感格、感通。《中庸》里講的「至誠如神」,人到了至誠的地步,誠到極處,如神,神我們講神圣,這人就是圣人了。他就有通達十方的能力,我們講神通。這是源自至誠之心,有至誠之心,又通達明了宇宙萬物之理,治天下就不難??梢哉嬲?a href='http://www.p-sky.cn/guoxue/laozi/' target='_blank'>老子講到的「無為而治」。所以禘禮終極的精神是在治天下,以仁孝至誠來治天下,這是圣治。圣人對這番道理,豈能說不知?他當然知。在這里說不知,是因為朱子說的兩個原因,問的人水平不夠,跟他講也沒用,所以說不知;第二個是忌諱,不言自己國君之惡。
好,我們來看蕅益大師的批注。蕅益大師引程季清居士的話,程季清居士是明朝末年的,跟蕅益大師同時代的人。蕅益大師文選里頭有程季清的傳記,是大師親自寫的,還有一篇贊。這是一位大德居士?!赋碳厩逶唬和跽哂谔煜麓蠖ㄖ螅叫卸E禮。爾時九州島之方物,畢貢于前。歷代之靈爽,盡格于廟。可謂豎窮橫遍,互幽徹明,浹上洽下。無一事一物,不羅列于現前一剎那際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p>
程季清的這番解釋就把《論語》這章的義理拔高。他說王者,這個王是圣王,譬如說文王武王。在「天下大定之后」,文王武王,武王滅商紂王,能夠平定天下了,然后首先制定禮樂。這時候周公出了很大的力。所以,禘禮就在天下大定之后舉行,這是天子祭自己的祖先。在行祭禮的時候,「爾時」就是行祭禮的時候,「九州島之方物,畢貢于前」,九州島是整個中國。當時周朝的疆土之內,所有的諸侯都來助祭,他們來獻供,陪同周天子祭祖先。所以把所有的供品、供物都獻到靈前,祭壇之前。
這個「歷代之靈爽,盡格于廟」,靈爽是指祖先的靈魂。歷代祖先之靈都在宗廟當中享受祭祀。「盡格于廟」的格,有感格的意思。祭祀者能夠以仁孝誠敬之心來感,列祖列宗的魂就來應,就來享用祭祀。用這種做法做為表法,又仁孝誠敬之心,而且這個心到了極處,能夠感格宇宙十方,無所不通。正如《孝經》里講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缚芍^豎窮橫遍」,豎窮是講時間,豎窮三際。三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十方,十方是東、南、西、北,加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是八方,再加上、下,就是十方。十方法界無不感通,過去未來也無不感通?!富ビ膹孛鳌?,感應道交,通徹無礙。能感的心是至誠,所感的境界就沒有障礙。所以「浹上洽下」,這浹是指透,水透出來的意思。我們講汗流浹背,那個浹就透,通透,透出衣服來了。也有講深入的意思。這個洽也是濕潤的意思。那么「浹上洽下」就講通透,上下通透。講到上下,就包括萬事萬物,上有天下有地,天地之內萬物。
「無一事一物,不羅列于現前一剎那際矣」,沒有一事,沒有一物不現前。也就是說,宇宙萬事萬物都在這一剎那間顯現在面前了。不僅是現在的萬事萬物,過去的萬事萬物,未來的萬事萬物,全都現在這一剎那間,就在此時此刻突破了時空。為什么?因為這個能感的心是真心,真心是遍法界虛空界。真心現前了,法界一切萬事萬物統統現前,沒有障礙了,時空也突破?!敢粍x那際」,一剎那不是講時間,就講當下。你當下能夠生起至誠的仁孝誠敬之心,心里頭沒有絲毫的自私自利、分別執著,甚至起心動念都沒有,念頭都放下。就在這一剎那際,那個心就是仁孝誠敬的真心。有一念夾雜在里頭,這個仁孝誠敬就不能叫至,不能夠到極處,它有障礙。
所以,在祭祀的當中,實際上也是一種修大定、開大智慧的過程。祭祀者以這種至誠恭敬心,入這樣不思議的境界。到這個境界,「示天下如指其掌」,這話一點不為過。不僅說天下之事了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宇宙萬物萬事都是了如指掌,現前明白了。在《無量壽經》里面有句話講,「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跟夫子在這里講的「示天下如指其掌」是一個道理。就是因為真心現前了,一切境界通達無礙。
蕅益大師最后有一句話講,「方外史曰:既云不知,又指其掌,所謂此處無銀三十兩也。」所以孔子哪里說不知?他先說不知,然后又指其掌,證明他天下事了如指掌,那禘禮怎么說不知?這叫做「此處無銀三十兩」。孔子為什么這么做?一來他是有諱惡的這種用心,不言魯國之惡,這種逆祀的違禮行為他避而不談。但是有更深層次的意思,說不知就是讓我們放下念頭。你有所知,必定有所不知,那你得到的只是知識。這個知識就變成所知障,障礙了。障礙什么?障礙真心現前??鬃酉日f不知,等于是點悟我們不要起心動念。一落入思想,一落入所知這個障礙當中,你真心就現不了?,F在叫你不知,真的有點像禪宗這個一棒打下來,把你念頭打掉,讓你去頓悟。然后一「指其掌」,你就明白。念頭一放下,真心就現前。本來真心人人本有,只是被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念頭給擋住。現在一放下,天下萬物,宇宙萬物都了如指掌。到了無知的狀態,你才無所不知。那么這個智慧,佛教里面稱為般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在《江謙補注》里面說,「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此本性一體之說也。知神人之一體,為萬物而報恩。其知禘與一切祭之說矣。若殺生以祭神,行私而求福,則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昔人有埋金而榜之者曰:此處無銀三十兩。蕅師蓋借以喻孔子不言之言也?!?/p>
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講天地萬物跟我是一體的,跟我是一不是二。在這一體當中,怎么可以分我分他?那就變成一分為二了,割裂了整體的宇宙。圣人是沒有別的,就是回歸到這一體當中。怎么回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回歸。妄想分別執著是把這個一體割裂開來。這是講到本性一體。那本性一體,宇宙萬事萬物一體,神與人當然是一體。所以祭神、祭祖都是在提示我們回歸一體。用我們真心去感格,這里頭哪里有障礙?「為萬物而報恩」,萬物對我們都有恩。我們是依賴萬物而生存。吃的、用的,無不是自然界所賜,所以我們要起報恩心。真正悟明這個道理,才知道禘禮和一切的祭禮是怎么說法。換句話說,這種禮都是教我們回歸本性一體的境界,讓我們轉凡成圣的。
現在人把這些禮的精神全都迷失掉,而在這形式上做功夫。祭神要用殺生,豬牛羊做為犧牲祭品,用血腥來供養神靈。祭祀的目的變成求福,為了自己自私自利的目的。譬如說希望升官發財,希望自己平安健康,這都是私,求自己的福報。而把禮的真正的精神給丟掉。這是什么?不僅沒有回歸一體,而是加重了分裂。把我和神靈分裂,把我跟宇宙分裂,把我跟萬物分裂。殺害生命來祭神,神會享受這種血腥供養?禮的意義是啟發我們為萬物報恩,我們還要戕害萬物,還要行私求福,這叫做「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這句話也是出自于《論語》,也是本篇的,后面我們會講到。說得難聽一點,叫褻瀆神靈。神靈都是神圣的,他們的觀念跟圣人一樣,視萬物天地與自己一體?,F在我們戕害萬物,殺生祭祀,求的都是自私自利的目的,這不等于褻瀆圣靈,獲罪于天嗎?「無所禱也」,你祈禱什么?這不是祈福,這祈來的是禍。
《江謙補注》,蕅益大師講的,引方外史的話講,方外史也是明朝的一位學者,說「昔人有埋金而榜之者曰」。這是一個成語典故,有人埋了三十兩銀子在地上,怕給人家拿去,給人家挖掉,豎個牌子寫明說「此地無銀三十兩」。這是等于說告訴別人這里有銀子。蕅益大師這里引用這個話,是來借喻,倒不是諷刺孔子,是說孔子有「不言之言」。這個「不言之言」就是他這個話不能說出來。為什么不能說出來?他說「不知也」。就淺近的解釋說,像先儒講的,有忌諱的意思,有問話的人境界不夠,說也沒用,有這個意思,所以不言了,不說了。
但是這里頭更有「不言之言」,更不能說了。這《法華經》里講的,「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難思議的大法不能說,像《道德經》一開端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道真道不能說。所以一個「不知也」,止住我們的妄念,不能說也不能夠去想。要我們什么?離言絕慮,離開言語文字,斬絕一切的思慮,去行到行不到處,方可證得孔子的心法。
【評析】
孔子認為,在魯國的禘祭中,名分顛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問他關于禘祭的規定時,他故意說不知道。但緊接著又說,誰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這就是說,誰懂得禘祭的規定,誰就可以歸復紊亂的“禮”了。
(1)禘之說:“說”,理論、道理、規定。禘之說,意為關于禘祭的規定。
(2)示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