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孔安國批注,雪公老人是引孔安國批注說,「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謂祭百神也。」『祭,如在』是祭神的時候,祭鬼的時候,就如鬼神在前。《皇疏》,皇侃的注疏也說,「祭如在,祭人鬼也」,這個鬼就是祖宗的靈。孔子講的「非其鬼而祭之」,這屬于諂媚,這個鬼是指祖宗的靈,祭祀是祭自己家的祖先。「人子奉親,事死如事生,是如在也。」所以,如在是有講到事死如事生的意思。不在的人,如同他在一樣侍奉他,說明孝心是一樣的。不管父母在不在眼前,不管祖先在不在眼前,都是這樣至誠孝敬。所以祭祖宗祭鬼神是一心想著,觀想祖先鬼神就在眼前。用這樣竭誠的心去祭祀,才能夠感格鬼神來享受我們的祭祀。所以「如在」就講我們入這個觀想,一心觀想才會有感通。
程子又說,《朱子集注》里面引程子的話,「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然后朱子自己說,「愚謂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程子說這個祭就是指祭先祖,祭神是祭外神,不是自己家的祖先,但是他是一種神靈,他不是一般的鬼神,就像水神、山神這一類的神。鬼神道里面,跟人道也有相似,各有其職,他有他不同等級的神靈。祭自己的祖先,這是重點在于孝敬,像孝敬父母那種心來祭祀祖先。祭神靈,「主于敬」,像敬自己國君的那種心去祭神。朱子以為這是孔子的門人弟子在記錄孔子祭祀時候那種誠意,誠于中而形于外的那么一種狀態。
孔子說『吾不與祭,如不祭』,這個與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贊同的意思,一個是參加的意思。朱子他認為是參加這個意思,他講,「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故雖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嘗祭也。」實際上他這個話也是引用漢儒包咸的批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講他自己參加祭祀的時候。如果有時候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參加,譬如說出外,譬如說得病了,不能親自參加,那么就請人代他參加。「使他人攝之」,攝就是代這個意思,由他人來代祭。因為自己不能參加,也就沒有辦法像前面講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那種一心觀想、竭誠祭祀的那個機會,所以誠心不夠就不得感應了,所以說「如不祭」。那么這一次讓人代祭的,就好像他沒有去參加祭祀一樣,因為這個心不夠在當時參加祭祀的時候那么至誠。所以讓人代的總是比較缺了這個一層,這個竭誠心就不夠。
蕅益大師他把這個「與」當作贊許的意思來講。他說,「與許也。祭如不祭,謂無誠心之人。故夫子不許之。」孔子說「吾不與祭」,就是說我不贊許那些沒有至誠心祭祀的人來祭祀。所以沒有誠心祭祀,夫子不許。這個與當許字講,就是贊許贊同的意思,我不贊同這種人來祭祀。為什么?祭如不祭。祭祀就好像沒祭祀一樣,人在他心不在,誠心不足,沒有感應。祖宗和神靈也不會來享受他的祭祀,他沒有這種感格,不能感通。要怎么感通?至誠感通。所以君子祭祀是提前七日守戒,三日持齋,齋戒沐浴參加祭祀,這是顯示他的至誠心。而且祭祀的時候一定是非常恭敬,禮儀一點都不缺失,這才是有感格。所以這里的精神講,祭祀的精神一定是要有至誠心。
【評析】
孔子并不過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之。”所以,這一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并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這樣看來,孔子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