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王孫賈(1)問曰:“與其媚(2)于奧(3),寧媚于灶(4),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5),無所禱也。”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這個『王孫賈』是當時衛國的大夫。在這里他問孔子,實際上是有他的用意的。他問孔子『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這個媚是親順的意思,就是諂媚、求媚這樣的意思。根據漢儒孔安國的批注說,「王孫賈,衛大夫也。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動之也?!巩敃r孔子到衛國,王孫賈希望孔子能夠跟他親近。因為孔子是一代圣人,當時眾人也是非常的崇敬。假如孔子能夠親近王孫賈,這也是幫助王孫賈提高他的聲譽。所以他想使孔子「求昵之」,親近他,求媚于他。這是假藉圣人的這種聲譽來提高自己的聲譽。所以他講這個話,「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
這句話是當時的世俗之言,就像我們講的俚語,一般市井之人講的這個話,當時想必一定是很流行的。用這個話去感動孔子。那么這個話什么意思?「與其媚于奧」,這個奧,根據古注里面說到,一個房間里面西南角叫奧。古代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這門向南開,向南又有一些偏向于東。西南角屬于比較隱深的地方,那是屬于尊者所居的位置。奧是西南角,通常都是供所謂「中溜神」。中溜神是主宰整個房屋的。灶神一般是神位設在廚房,灶神是主飲食之事。按照地位的尊卑排列,中溜神排在灶神之上,尊貴高于灶神。王孫賈這里講的媚奧媚灶,這是說什么?與其你求媚于地位比較高的中溜神,這個神主宰整個房屋的,不如去求媚于主宰飲食的灶神。因為灶神有實權,主管飲食。中溜神雖然他比較尊貴,但是講實權派他不如灶神。這是一句俗語。
這也是在暗示孔子,因為當時孔子周游列國,他經過衛國的時候,在衛國也希望得到重用。孔子想得到重用的目的不是為自己的功名富貴,是希望藉此機會能夠推行周公之道。他這個圣賢之道能夠在一國實行,建立起一個好的榜樣,那其它諸侯必定也能效法。這個榜樣很重要。
就像我們恩師在他的家鄉安徽廬江建立文化教育中心,在湯池小鎮,這四萬八千人口的小鎮上推行《弟子規》教育。兩年時間收到喜人的成果,社會更和諧了,人心更淳厚。這樹立起一個好榜樣,結果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愛好和平教育的人士都為之感動。這個小鎮在二00六年十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把成果展覽出來,轟動世界。所以一定要建立一個模范小區。
那我們想到,孔子當年也是這么個想法。他本來是希望在自己家鄉魯國來辦的,因為魯國國君沒有實權,三家專權,孔子斡旋于三家之間,善巧的去推行,包括墮都的事情,都是在善巧方便推行圣賢之道。但是最后一看,還是不行,他就出去周游列國了。當然這也是因為魯國國君和季氏接受齊國的女樂文馬,沉浸于享樂之中,不理朝政,孔子就離開了。既然自己家鄉魯國不能推行周公之道,他看看別的國家能不能去推行。
他來到衛國,看看衛國國君能不能重用他。如果在衛國能建立起榜樣,也不錯,也能影響諸侯,共同使天下大治,這是圣人的理想。他來到衛國,確實當時國君是衛靈公,對孔子頗為尊敬,但是這種尊敬完全也是一種形式。衛靈公寵愛南子,南子是他的妃子,他的夫人,而南子品行不端,但是又很有才華。當時,衛靈公一切都是聽命于南子。這個女人很厲害,使到賢臣都不能夠得到重用,那些諂媚巴結她的人得到重用。當時南子也想召見孔子,南子的目的也是藉孔子的名聲來壯大自己的聲勢,這都是有企圖的,那孔子也知道。經過三思之后,他最后還是決定去見南子?!?a href='http://www.p-sky.cn/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里面有講到孔子見南子的事情。當時很多弟子都想不通,包括子路。子路比較魯莽,還責備孔子為什么去見南子。這樣的一個品行不端的女人,為什么要去見她?孔子有他的苦心,對他自己的聲譽,他放在其次,是希望能夠看看有沒有機會在衛國得到重用,之后可以真正幫助衛國。這是圣人的苦心。
王孫賈是衛國的大夫,也是個小人。他就誤會了孔子,以為孔子來衛國是求官來的,所以就用這句話來問他,說「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是什么意思?這是暗示孔子。這個奧是比喻南子,她比較尊貴,這個灶是比喻自己。你與其去求媚于南子,不如求媚于我,就這個意思。孔子怎么回答?他說,『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孔子的回答也很溫和,明知道王孫賈的意思,也不揭露他,就他的問題來回答。「獲罪于天」,這個天就是講天理?!吨熳蛹ⅰ樊斨姓f,「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于天矣,豈媚于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于奧也?!?/p>
這個解釋講得很明白。天理尊貴到極處,它沒有相對的,它是獨尊的,它是無二,獨尊不二。所以你講奧和灶,就是主房屋的神跟主灶臺的神,都不能跟天理相比。如果我們悖逆了天理,是「獲罪于天」,得罪上蒼,這個罪過去靠祈禱神靈,主屋神、主灶神,你去祈禱他們也免不了這個罪。這個話是講,只要我們能順天理就行了。做事要順天理,不必想去求媚于灶神,也不必求媚于奧,主屋神,是講這個意思。意思也是暗示王孫賈,你也不必來說服我,我也不會去求媚于南子,也不會求媚于你,我是順天理而行。你看,講話那么溫和,又那么謙遜,但是又顯露出圣賢的那種骨氣,那種正氣。這都是說話的藝術,也不得罪王孫賈,你要挑明來說,就得罪別人了。這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藝術是基于他浩然正氣。因為心里有正氣,自然他沒有求媚巴結的心。所以講得非常的順理、溫和。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的批注說,他引李卓吾先生的話,「卓吾云:媚,便獲罪于天矣」。這個點得很好。心有個媚字,這就是獲罪于天。為什么?有了諂媚,求媚于人的心,這就是虛偽的心。心不真誠了,這里頭就有私心。你想想,一個人他為什么會求媚?肯定是心里頭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有名聞利養的念頭,貪圖功名富貴,他才會生起諂媚的心。沒有這些念頭,怎么會有諂媚的心?堂堂正正,絕不會諂媚人,一切行為只是順天理而已。所以,有一絲毫私心,一絲毫功利之心,就陷于媚心當中,這就獲罪于天了。
天是天理,破壞了天理,逆了自性,那就有罪了,這個罪必定會有報應。報應是什么?自己心性的墮落,把自己變成小人。而我們求媚去取得的功名富貴,要知道,能取得的還是我們命中該有的?!该镉袝r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你命中該有,你不用求媚也能有。命中不該有的,靠求媚又怎么能得的到?那只是獲罪于天,把自己降格為小人而已。這叫小人冤枉做了小人。而君子不求媚,該有他就能有,君子樂得做君子。所以這是點睛之筆,把那個獲罪于天的因點出來,就是一個媚的心。
【評析】
從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孫賈的有關拜神的問題,實際上講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這就是:地方上的官員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產與生活,但在內廷的官員與君主往來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1)王孫賈:衛靈公的大臣,時任大夫。
(2)媚:諂媚、巴結、奉承。
(3)奧:這里指屋內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這里指灶旁管烹飪做飯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