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曰:“周監(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從周。”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根據孔安國的批注,「監,視也。言周文章備于二代,當從之。」『周監于二代』的這個監就是當視字講,監視,監就是視。視是包括回視、回顧、總結的意思。周朝它的禮儀制度,屬于文章,文是典籍,章是章法制度。周代的典籍和文章制度,章法制度,是從夏商兩個朝代他們的禮法那里回顧、總結、完善起來的,所以更加完備。「備于二代」是比夏商兩個朝代的禮更加完備。所以孔子說『吾從周』,我要推行周禮。
邢昺的批注,邢昺是宋朝的大儒,他的《疏》里頭也這么講,說「郁郁,文章貌。言以今周代之禮法文章,回視夏商二代,則周代郁郁乎有文章哉。周之文章備于二代,故從而行之也。」這就講得更加詳盡。他講『郁郁乎文哉』,郁郁是講他的文章貌。文是典籍,章是章法制度,這些文章和章法制度都非常的完善,講這個狀態。所以《論語》里面這一章講,周代的禮法文章是回顧總結夏商兩個朝代而完備起來的,所以這個文章典籍制度是非常完備的,比夏商兩代更為完備,所以孔子「從而行之」。這是極其的贊美周禮。
雪公老人又給我們點出為什么孔子極其贊美周禮的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夏商周三代的文章典籍制度以周朝的最為完備,這是后后勝于前前,這是其一。其二,「郁郁乎文哉」這個郁郁兩個字,是描繪出它自然包含禮的本質和條文。本質和條文兩者兼備,又互相平衡,正所謂文質彬彬。彬彬是形容文和質很平衡,郁郁也是這個意思。文是講它的條文,它表現的形式,質是它的質地,它的本質。它們互相平衡,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正是中庸之道,所以孔子盛贊周禮。然后,他盛贊之后就說「吾從周」,我采納周禮,我依中道而行。
這話在《中庸》這篇文里面也有類似的話。《中庸》里面講「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我們前面講過,孔子能說夏的禮,夏朝的禮,能說殷商的禮,但是他找不到證明。在杞國,杞國是夏的后代,在那里做諸侯,杞國里頭找不到文,也找不到獻,文獻不足。這個文是典籍,獻是賢人。找不到禮的典籍,也找不到在實行禮的這種賢人,所以找不到證明了。在杞國「不足征也」,找不到證明了。那么學殷禮,在宋國雖然也有殷商的禮,但是也找不到證明。孔子說,我學周禮,現在我要推行周禮。辦政治,推行禮治,周公之治。為什么?因為周禮是最完善的禮,而且依中道而行,盡善盡美。
《朱子集注》里面引程頤的弟子尹彥明先生的話說,「尹氏曰: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之。」這里也是采取這個意思。三代是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里面的禮以周朝的禮最為完備。所以夫子贊美周朝的禮文而去推行周禮。我們的恩師他過去常講,他的老師,著名的臺灣大學教授方東美先生過去就曾說,周禮是最完備盡善盡美的憲法。如果國家能夠用周禮來治理天下,那必定是天下大治。很可惜,周朝后面的子孫沒有真正去落實周禮,變成禮崩樂壞。否則,一直到現在可能還是周朝。所以很有必要去研究周禮,特別是國家領導,研究周禮,古為今用。把禮的精神保留下來,對于文章這些制度,枝末方面的細節可以有所增減,制定出真正符合我們中國國情、符合現代人的時代需要的與時俱進的一套禮法制度,那真正能使社會和諧,世界和諧。中國推行禮,那中國能夠繁榮富強,必定也影響全世界,中國可以做為全世界的領導國。春秋時代我們講盟主,春秋五霸,盟主。中國做盟主,可以說當之無愧。這話也不是我說的,是一九七0年代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說的。他就講,中國最有資格來領導世界走向大同,原因就是中國有它寶貴的傳統文化。
蕅益大師批注當中又說,「花發之茂,由于培根。禮樂之文,本于至德。至德本于身,而考于古,即是千圣心法。故從周,只是以心印心。又從周,即從夏商,即從太古也。」蕅益大師這里舉出個比喻,講養花。養花,花開得很茂盛,「花發之茂」,那是因為它有根。有根的花年年都能開花,沒根的花只能開一次,開了謝了就沒了。這是用來比喻禮樂和道德。禮樂能夠看出來的,「禮樂之文」,文是屬于表面的,我們能夠觀賞的,就像看花一樣。花長得很好看,這是能觀賞到,那禮樂就像花。根是什么?根是德,本于德,本就是根、根本。因為根好,它吸收這些養分供給這個枝葉花,所以這花長得美。這是講到禮樂要本于道德。真正有道德的禮樂,那才是美的禮樂,盡善盡美。
所以夫子前面講,「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仁,講禮樂就是無本之花,沒有根的花,那叫曇花一現,馬上就凋落,所以要有仁德做根本。那仁德又是以什么為根本?這里蕅益大師講至德。至是最高了,最高的道德以什么為根本?以自己為根本。這個意思是講,要自己去修養至高無上的品德。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大學之道講「明明德」。這個明德是至德,要以修身為本。修身這是力行,還需要有古圣先賢的教誨來對照。因為自己不是圣人,如果盲目的任著自己的意思去行,有可能是「任己見,昧理真」,這會違背真理了,自己還不知道,這叫盲修瞎練。所以要「考于古」,考是考證,根據古圣先賢的這些典籍,來做為考證核實,我這么做對不對。換句話說,我們要依古圣先賢教誨而行,不能自己亂想妄行。
所以,能夠這樣的力行,又加上學文,就是得了「千圣心法」,你的方向正確了。因為古圣先賢是過來人,他們走過的路在指示你,你去走,你方向決定沒錯。然后你又自己力行修身,必定得圣賢心法。換句話說,你也能明明德,你能得到至德。至是終極,終極是什么?講自性。自性這個性德流露出來了,那你是見了自性的人,明心見性。見了性以后,你的一舉一動無不符合禮了,就是禮,是自然而然,不是造作出來的,也不是圣人規定你一定要這么遵守。
一開始,你沒有見性之前,還是凡夫,確實需要按照圣人所指示的去做,那是勉強而行之。勉強到了一定程度,豁然通達自性,那你就不是勉強,你是自然。你即使是不用去看圣賢典籍,你所做的也跟圣賢說的禮沒有任何差錯。為什么?圣賢所制定的禮和樂都是自性流露,所以說它「本于至德」。你已經有至德了,當然你也能有禮樂。
夫子講「吾從周」,那夫子為什么特別要挑周禮來推行?實際上這叫「以心印心」。周禮不也是至德而流露出來的禮嗎?你用周禮,那只是以圣人之心印自己的心,印證了自己也是跟他一樣。周禮是周公所制,周公是圣人,周公的心法,你也得到了,孔子他的境界也入了周公的境界,那他只是用周禮去證明。一看,果然我的境界跟周公境界一樣,這叫以心印心。這個印像古代的印章,一蓋下去,給你做個證明,叫印證,你也跟圣人一樣。
底下又講,「又從周,即從夏商,即從太古也」。周是周禮,源自于夏商二代之禮。夏禮和商禮也都是圣人制定出來的,周禮只是在前代的禮上面做一點點增減,它的精神、它的根本還是保持不變,只是將禮現代化了。精神還是至德,還是圣賢的心法。那么夏禮和商禮,它也不是夏朝商朝圣人自己想出來的,還是他們至德流露,所以從周禮即是從夏商之禮,即是從太古。太古講到最原始,原始的是自性,自性流露。這是給我們說明,禮的根源在哪里。不是圣人故意想出來規范我們、約束我們,不是。完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性德。我們雖然沒有見得自性,按照圣人規定的禮而行,克己復禮,最后終有一日也能見得自性。證得圣人心法,得到至德,那么禮就自然而然了。到那時正如孔子講的,「從心所欲不踰矩」。
【評析】
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后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度,但這不是絕對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都應有所損益。
(1)監:音jiàn,同鑒,借鑒的意思。
(2)二代: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豐富、濃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