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入太廟(1),每事問。或曰:“孰謂鄹(2)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么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后說:“這就是禮呀!”
這是講到孔子入周公廟,『太廟』是周公廟。周公是魯國最初的國君,是周成王封他的,屬于魯太祖,所以祭祀周公的廟就叫太廟。孔子入到周公廟里面,見到周公廟里面的每一個事物,每一種禮器,他都虛心請問,這是好學。
朱子他講到當時孔子剛剛在魯國得到聘用,所以他能夠有資格入太廟助祭。他是做為官員來助祭,所以他入太廟。當然,朱子的這個說法也是根據漢儒包咸的說法。而雪公老人又引清朝閻若璩先生他的《四書釋地》說到,當時祭祀的時候,一定是非常肅穆,那是不允許「每事問」的。所以孔子入周公廟,他「每事問」肯定不是在助祭的時候。應該是在太廟演禮的時候,平時在演習禮儀這個時候,孔子入太廟觀禮,這個時候是可以每事問的。這個也是很有道理。
結果當時有人就問,有人說,『或曰』,「或」是某一個人,有人說,『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這個鄹是魯國的一個邑名,就像現在講的縣名,一個縣,就是山東省的曲阜縣。因為孔子的父親曾經在曲阜縣,就是鄹邑做過邑大夫,當過官,所以別人稱孔子叫「鄹人之子」。那就是講他,講孔子。這個人是譏諷孔子,說「你怎么進到太廟里面,每一事都要問人,誰說你會知禮」?因為孔子知禮當時是大家都知道的,是屬于禮的專家。但是肯定我們也想象出來,偏偏有人嫉妒找茬,見到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要譏諷他,「你根本不知禮,你老問這么多」!結果孔子聽到以后,『子聞之曰:是禮也。』這是說明什么?這個「每事問」就是禮。這個「是」就是「每事問」這樁事情。
根據孔安國的批注說,「雖知之,當復問,慎之至也。」孔子雖然知禮,但是他入了太廟還要去問,這是表現出他非常謹慎,恭謹本身就是禮。這是說明孔子謹慎的求學態度,他入太廟觀禮,見到有疑惑的立刻就問。這種問,就是講的禮,因為他有恭謹之心,一絲不茍的求學態度,這便是禮。
《朱子集注》又引程頤弟子宋儒尹彥明的話說,「尹氏曰: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其為敬莫大于此。謂之不知禮者,豈足以知孔子哉?」這話也講得很好。「禮者,敬而已矣」,這是《孝經》里講的。禮它的精神,它的核心內涵是什么?就是一個敬字,恭敬。恭敬自己,也恭敬別人。所以你看《禮記·曲禮》篇開頭就說,「曲禮曰:毋不敬」。古人說,「毋不敬」三字概括了全部禮經。所謂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概括起來就是「毋不敬」。那么孔子雖然能夠知禮,但他的知禮還停留在對于典章這些文獻的認知,現在他要去觀禮。「雖知亦問」,他已經知道,但是他還要問,問個明白。這是什么?踏實,這是說明他「謹之至也」,他非常的謹慎,一絲不茍,至是到了極處。從這里我們看到夫子嚴謹的求學作風。那么,這種恭謹就是敬,「敬莫大于此」,這就是最大的恭敬。怕自己有絲毫的疏忽,將來可能會做出違禮之事,所以他「每事問」。
那個譏笑孔子的人,說孔子不知禮,嘲笑他「每事問」,這「豈足以知孔子哉」,他哪能知道圣人求學的那種心態,那種至誠恭敬的精神?所以孔子說「是禮也」。什么是禮?「敬而已矣」。這個人他譏笑孔子,你說他心里哪有敬?連圣人都不能敬,你說他能敬誰?所以這個人既不知孔子也不知禮。他嘲笑孔子,實際上嘲笑自己而已,自己打自己嘴巴。那孔子的回答端莊而有力,也不去批評那個人,也不去反唇相譏,就說「每事問」就是禮,這就把這些譏諷的話給堵住。我們回頭一想,確實這就是禮。
蕅益大師引李卓吾先生的話,「卓吾云:只論禮與非禮,那爭知與不知。」這話也點得好。夫子,圣人,一切行為造作就看是符不符合禮。符合禮的就做,不符合禮的就不做,他不去爭那些知與不知。換句話說,他知道也不覺得驕傲,不知也不覺得自卑。因為這個無所謂。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又有什么關系?何必要強不知以為知?即使自己知道,再次的去恭恭敬敬的求證,再問一遍又何妨?這是更加的謹慎恭敬,這是禮。所以夫子只是依禮而行,他不會以自己知多識廣而為自豪,而為驕傲。圣人謙虛到此地,不恥下問,所行所為皆符合禮。
「方外史曰:不知便問,是孔子直心道場處。若云雖知亦問者,謬矣。」蕅益大師引方外史先生的話講,「不知便問」,孔子的求學作風,嚴謹的治學,這是「直心道場處」。直心就是道場,直是什么?正直沒有邪曲,真誠到極處,不虛偽,不掩飾自己。真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個直心便是道場。這道場是什么?有道之場,道所在的地方。在哪?就在你正直之心。所以,這里不是講孔子明知故問,不是這個意思。講明知故問,這是錯誤的。夫子是肯定他在學習當中有不扎實的地方,他自己再次求證,或者還不了解的地方,去請問別人,這是他真誠直心的地方,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就是禮的精神。
【評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里卻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這一段說明孔子并不以“禮”學專家自居,而是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同時也說明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度。
(1)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