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定公(1)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這也是講到禮,這里是講君臣之禮。孔安國在批注當中說到,「定公,魯君謚。時臣失禮,定公患之,故問之。」定公就是魯定公,是魯國國君的名號。在當時,魯國三家專權。這三家就是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國君是沒有權,處處都被三家挾制,心里就很不痛快。當時國君是魯定公,魯定公姓姬名宋。因為魯國是周公姬旦的后裔,姓姬。魯定公是名宋,他是魯襄公之子,昭公之弟。魯昭公(就是他兄長)繼位之后,這三家專權,有一次鬧了很大的沖突。魯昭公被逼只好離開魯國,流亡到齊國。在齊國待了七年,就死在齊國。三家就把昭公的弟弟定公立為國君,當然定公就更加是沒有實權了。
所以魯定公也是非常的感嘆,自己君不像君,他的臣也不像臣。臣都變成君了,騎在君的頭上。所以他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應當如何?這是講君臣相處之道應該是怎么樣。孔子回答定公,前面我們有提到,這是朱子發(fā)現(xiàn)的,每逢國君問他話,孔子是「對曰」,一般人問話,只是「孔子曰」或者「子曰」,它沒有「對」字。對國君有個「對」字,這是顯得孔子回答的時候特別的恭敬,這是前面講到的「事君盡禮」,孔子自己就做到。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做國君的應當對臣子以禮相待,不能無禮,對臣子也要尊重。不僅對待臣子尊重,對人民百姓都要以禮相待。什么是禮?禮就是規(guī)矩。國家有它的規(guī)矩,國家規(guī)定下來的,我們一定不能違反,這就是依禮而治。做為國君,這是必須要做到的,不能用自己的好惡,自己喜歡不喜歡就來違反或者改變固有的規(guī)矩,這樣才能使臣民心服。臣子應當對國君事之以忠,忠是忠誠。什么叫忠?盡己之謂忠,能夠盡到自己的職責,做到自己該做的事,這就是忠。對于國君忠心耿耿,沒有二心,沒有逆心,這是忠。這是君臣相處之道,各盡其分,各行其道,這樣君臣之間關系自然能和諧。
在我們現(xiàn)在,君是解釋成領導,臣是解釋成下屬,領導跟下屬相處之道,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做領導的對下屬要以禮相待,這是對他尊重,他也是人,他不是你的工具,不是你的牲畜,他是個人,你要尊重他的人格。現(xiàn)在講的人權,他有做人的權利,你得尊重他。你制定的規(guī)矩,自己帶頭遵守。你譬如說一個企業(yè),企業(yè)有企業(yè)的規(guī)矩,譬如說不遲到,那做領導的自己要不遲到。老板不遲到了,員工哪敢遲到?這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誰敢不正?所以,領導帶頭要守規(guī)矩,這就是使臣以禮。做下屬的對于領導要盡忠盡責,領導交代的任務工作,一定認真做好,不馬虎、不茍且、不拖延。這樣君臣關系必定和諧,這不就是最好的企業(yè)?所謂「家和萬事興」,這企業(yè)上下和睦,必定興旺。企業(yè)如此,家庭亦如此,所有的單位團體亦如此。只要有人、團體的地方,它必定有領導和被領導的,這就是有君臣的關系。每做一件事情,這個事情誰負責誰就是領導,我們就得聽誰的,就得要配合。所以,孔子雖然是給魯定公回答,實際上這個道理可以延伸到任何一個角度和方面,你要能活學活用。
朱子引宋儒呂大臨先生的話來講,「呂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禮之不至;事君不患其無禮,患忠之不足。」這個話講得好。君使臣,使是你叫他做事情,領導叫下屬做事情,當然都希望下屬能夠忠誠于他。那忠誠于自己這是果,因在哪?有因必定有果,有果也是必定有因。因就在于君要守禮,要以禮來使役臣。禮包括規(guī)矩,包括你對他的禮敬,當然也包括無過無不及,要掌握分寸。你譬如說使人,你使得太過,這會生怨;使得不足,就是他該做的而沒去做,你去縱容他,他就生惰性;所以要無過無不及。禮之至,至是剛剛到了最圓滿的程度,這所謂中庸之道,這才叫圓滿,這叫「至」。
所以,做領導的不要擔心自己的下屬對自己不忠,擔心什么?患就是擔心,憂患。擔心自己沒有按禮行事。真正你按禮行事,按禮使臣,那么必定感得下屬對你忠心,所以還是反求諸己。如果自己的下屬不聽話,那么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一定是禮沒做得很好。譬如說你對他人格不尊重,你隨便打罵他,這當然他就不服你,他對你就生逆反。你教訓他是可以,但是教訓也要有道理,讓他心服口服。你使喚他來做事,也不可以太過,也不可以不及,按照他應有的工作量來指使他做事,待他也是有禮,那么他當然會心悅誠服,會為你盡忠。這是君臣相處很和諧了。
做臣子的也是要反求諸己,「事君不患其無禮」,當下屬的不應該擔心自己領導對自己無禮,而是擔心自己忠誠不足。這就是反求諸己了,從我做起,不要求別人。自己果然做到了忠誠,沒有私心,盡職盡責,必定感得領導對你的賞識愛護。他也一定是很珍惜你的存在,會關懷你,會幫助你,對你必定是有禮。所以這都是什么?君臣之間互相的感通。怎么感通?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外面別人怎么做,我們不需要去憂慮。自己做好了,外面跟著也就好。所以大學之道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自己身修好了,自然齊家,自然能夠使國家安定,世界和諧。不管你是做君還是做臣,把自己的本位做到好,自然你就有構建和諧的能力。這是呂大臨先生講的。
宋儒尹彥明,他也是程頤的弟子,跟呂大臨都是同門的師兄弟,朱子引他的話講,「尹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這領導和被領導的,是以道義相結合的。什么是道義?自己要盡到自己本分,你就符合道,這叫義,義是合情合理合法。所以君對臣必定是禮敬,以禮相待,臣對君必定是忠誠,相互之間都以道義相交,這個君臣關系自然和諧。一個企業(yè),一個團體,我們都要提倡以道義相交。企業(yè)和團體都像一個家一樣,這個家是以道義結合起來的家,不是以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家。古代的家族那是以血緣維系的,可是現(xiàn)在這樣的大家族沒有了。你看過去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很多見。明朝鄭濂的家族一千多口人,七代同堂,都能上下和睦,全家和諧。為什么?他們家講禮、講孝。這孝就是跟忠是一體兩面,對父母是孝,對君王、領導是忠。
在現(xiàn)在來講,我們怎么樣能夠把古代的那種家道精神恢復起來?那必須用道義結合這個團體,從這里來復興。因為要復興血緣關系的家很難了,復興以道義結合的家可以做到。所以企業(yè)家,現(xiàn)在你看企業(yè)這么多,每一個企業(yè)不就像一個家一樣嗎?企業(yè)的老板就是家庭的家長,他對自己的員工就像對兒女一樣。大家都遵守孝悌忠信的精神,遵守企業(yè)的規(guī)矩,這是禮。提倡五倫八德,在企業(yè)當中落實,這就能夠把我們古老的家道精神恢復起來,然后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齊家。否則現(xiàn)在講的修身齊家這個家,現(xiàn)在人沒有這個真正的概念了,以為家就是三口之家,哪里曉得古代的家那就是一個小社會,幾百人一個大家庭。你能夠使這個大家庭和諧共處,那你當然有治國的能力了,你就有平天下的能力。從這里我們來落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恢復我們老祖宗的道統(tǒng)。
【評析】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只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從本章的語言環(huán)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于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還不似后來那樣:即使君主無禮,臣下也應盡忠,以至于發(fā)展到不問是非的愚忠。
(1)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謚號。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