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關鍵詞: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根據《雪公講要》,我們來看。「包注」,這是包咸批注說:「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這講我們求學問,求學問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知之者」,就我們知道、我們能理解,對于圣賢的學問,知道個大概,能理解一二,這種往往功夫不得力。要什么人才能得力?他得「好之者」,這功夫得力,他喜好,為什么會喜好?因為他得到一點受用,嘗到一點法喜,可是他還沒有證得,但是他的功夫比知之者更加篤實。「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這個功夫又再深一層到「樂知者」,他以求學為樂,真正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他嘗到味道了,這個法樂涌現出來。人有了法樂他就不會退轉,不退步了,只有進步。為什么?這是他一種享受。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他樂在哪?樂于道,他真正得道了,得道了那功夫就深,他絕對不會退回羨慕富貴名利,那是凡人,他不會退下來做凡人,他已經是圣人。這個知、好、樂三個字,包咸在這里是用來說求學之事,那實際上所有的事我們都可以類推。你譬如說你有一項工作,你這個工作要想做到好,那你只是知道怎么做,和你喜歡做它,和以做這個為享受,這三個層次是不一樣,所以做任何的事我們都以此類推。
只要是好事,我們應該不斷提升我們的心境,從知之到好之、到樂之。譬如說你是個家庭主婦,我怎么樣去實踐這句話?我每天做家務、做飯,如果你只知道怎么做飯,但是不喜歡做飯,那是個很苦惱的事情。天天要面對,家務自己不做沒人做,先生可能又出去外面要工作,男主外女主內。你主內也得要培養對這個工作的興趣,光知道怎么做不行,你有興趣做。那怎么做?你得要埋頭做下去,而且要花心思去鉆研,要篤行之。然后慢慢、慢慢你做著,你可以做飯做出很多花樣來,熟能生巧,做到大家都覺得非常好吃,大家都很贊嘆你,你覺得原來做飯也是一種享受,這樂之者。那你就不會退了,你天天樂此不疲,這舉一個例子說。那我們不論做什么事,都要培養我們這種對工作的熱愛,只要它是正當的工作,是有利于人群的工作,我們就應該慢慢提升自己的心境,爭取從不厭煩提升到喜歡它,再提升到以此為樂。那當然求學更需要如此,尤其是學圣賢之道。
我們來看《雪公講要》里面講,「知之者,是指求學之人而言,原來不知之事,今求知之。知之,即是求知其然之謂。」我們譬如說學習儒家的學問,讀《論語》,這一句我們先要知其然,把它的意思弄清楚、把道理弄明白,這是知,原來不知,現在知了。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他得先要知。知怎么來?學,你得先學。所以大家很難得天天來一起學習《論語》,但是現在可能只是在知之的階段,有沒有好之?你是不是真喜歡?這個還要再進一步觀察。到「好之者,是已知其然,進而求知其所以然」,你已經知道圣賢之道該怎么學了,那進而還要「求知其所以然」,我要更求知為什么要學。我學的過程當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境界,以及會遇到什么樣可能的障礙,我怎么樣去克服,這是所以然。我如何真正在我本分的工作崗位上、我家庭角色里頭,我去踐行圣賢之道,這是把你的理論付諸于實踐,你去踐行。在踐行的過程中,你就要學而時習,你就有習了,習就是實踐,實踐就有不亦悅乎,就有一點喜悅出來。雖然只是一點點,你覺得真的過去的心境跟現在心境不一樣,現在心境煩惱少了,快樂多了,自私少了;想人的時候多了,想自己的時候少了,慈悲心增長。這就是你慢慢有體會,你就來興趣了,學這個真有好處,真是學一點做一點,不錯,得點利益了、得點受用了,繼續努力,再提升就是「樂之者」。
「樂之者,已知其所以然,是以樂之。」到什么地位上你才真正知道所以然?你證得了圣賢境界,那你才叫全知,你知道圓滿,對其然、其所以然都已經完全明了了。我們用修學的過程來講,這個知之者是屬于信解的階段。你首先相信圣賢學問有好處,那么你才會學。有什么好處?你得要學,你能理解了,信解。可是光是知之而不去力行,是有解無行,那沒有真正的受用。必須知了就去做,解了就要行,真向君子的境界去邁步,然后你慢慢、慢慢功夫得力,你在行的過程中,但是還未證。你有愛好的心,你喜歡學圣賢之道,因為什么?你學了之后你變化氣質。人家也覺得你變化了,你自己也真正感覺到是變化,原來是一個小人,現在有點像君子了。完了之后,真正你證得了君子的境界,那你就是真的快樂無比。像顏子不改其樂,像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吃的飯菜很清淡,「疏食」,稀粥爛菜;飲的是水,沒有茶、沒有飲料;枕的是自己的手,把它曲起來,枕在手臂上,「曲肱而枕之」,沒有枕頭,但是這樣清淡的生活,樂在其中。為什么?你得道了,這叫證!
所以信解行證,知之還是信解階段,信解無行那不是真學;到好之了,你有學了,你是真行了;到了樂之,是證。用佛法修學的次第來講,知之屬于名字位,有名無實,你還沒有真正證得圣賢這個位次,名字位。好之是屬于相似位,觀行位和相似位,但是還沒有真正證得,你在力行。到了樂之,你就是到了分證位和究竟位,分證是你分證圣人境界了。圣人境界就像十五的月亮,你現在變成初一的月亮,已經有月牙了。分證,但是是真月亮,你是個真圣人,慢慢、慢慢的再圓滿起來,最后十五的月亮就圓滿,那就究竟圣人了。
「皇疏」,皇侃批注中說,「樂,謂歡樂之也」,這是很喜歡、很快樂,樂此不疲,欲罷不能這樣的一個境界。下面雪公又說,「求學,由知之,而好之,而樂之,由淺入深。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厚,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邃。樂之,則必有成就。」我們知道求學的次第,慢慢的去提升,目標是樂之。大家如果能夠堅持每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論語》,如果是沒有真正體會它的味道,你可能覺得它有點枯燥。因為這里頭有很多考證,甚至有很多我們原來沒有接觸過的內容,你難免會覺得有點艱澀難明。雖然我們盡量都是采用很淺顯的講法,深入淺出來講,但是對于初學者可能也會覺得有點乏味。你要鍥而不舍,先從知之做起,最后好之,你得來興趣。
像我現在就來興趣,你要我一天不講,我都覺得口癢癢的,我得講。為什么?我體會到里面的味道,味道很濃。你現在讓我去什么卡拉OK,那些我沒味道,我不喜歡去那個地方,味道在這里。每天讀《論語》讀得其樂無窮,天天學了之后講,教學相長,這事我覺得很快樂。我好之了,但是樂知還不敢說,因為到樂,是真正證了,但是少少的樂還是體會到。天天就真的覺得日子過得很快,嘩一下又是一天,讀著書一下天黑了,天亮了又讀到天黑,就有這么個感覺,這是有好之者,我相信你們當中一定會有這樣的人。如果再提升到樂之者,恭喜你了,你就到孔顏這樣的境界了,孔子顏回之樂你就嘗到了,你就已經有成就了,那肯定可以的。我們《論語》現在還沒講到一半,《論語》二十篇我們現在才第六篇,如果你已經有好之這個境界了,恐怕到學完的時候,說不定你已經有樂之的境界。不知不覺當中,你可能就已經入圣賢境界,這是我們所期望的。
我們看來《朱子集注》當中有一段這樣的說法,他引尹氏,這是尹彥明,是宋朝程頤的弟子,也是一位大儒。「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我們剛才把這里頭的訊息透露出來,尹氏講到「知之者」,這是知道有此道,你有圣賢之道,我們知道,這個好,這個應該學,所以天天還是來學,盡管可能覺得聽起來挺枯燥的,還是咬著牙根來這里學,不知道在座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已經不錯,你知之了。再提升,「好之者,好而未得」,你已經來興趣了,你很喜歡,雖然一天下了,班挺累的,還是來協會一起學,你覺得那是興趣,人有興趣他就不累。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他要喜歡干這個事,他就不累,本來很疲倦,聽聽課覺得精神抖擻起來。這好之,但是還未得,就是你未證,聽了道理聽明白,但是沒入境界,還不是你的。到你入境界了那是你的,不是孔夫子的,是你自己的,現在還是孔夫子的。
那么「樂之者,是有所得而樂之也」,真正你就變成孔子了,你就覺得其樂無窮。這個時候,你對于世間任何染著的那種樂受,你不會再留意了,財色名食睡對你來講都變得很乏味了,你會覺得學圣學賢這是最有味道,正所謂「世味哪有法味濃?」你真正有體會,你這時候絕不會退轉。如果你現在覺得世味還挺好的,有財富了、有美色了,有名有利了、有吃有喝了,有的玩了,那個挺樂,那你還遠之遠矣。所以修學沒別的,就是「生處做熟,熟處做生」。我們原來樂的那些,就是喜歡的、很熟的,現在把它變生疏,先把它變生疏,然后你會覺得那個乏味。原來覺得乏味的,學《論語》挺乏味的,慢慢、慢慢你就覺得很有興趣了,很來勁頭了,最后很喜歡了,這個生處做熟了,那你就成就。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批注,「知個甚么?好個甚么?樂個甚么?參。」這話完全是禪門里面祖師在直指人心的點撥,你參了嗎?你悟了嗎?知個什么?好個什么?樂個什么?讀《論語》跟讀佛經一樣,都講求悟性,不是只讀一個知識,學點這些文詞術語,那沒用,你絕對不可能有樂之。等什么時候你樂了?你悟了就樂,學有所得,所以講求悟性。像夫子教人他是講求悟性的,你看他這一句,他不告訴你,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這個之是什么,他沒告訴你。蕅益大師在這里提醒我們是知什么?好什么?樂什么?你去參,夫子也不把謎底揭開,這給你什么?留一個后路,讓你自己去悟。悟明白了是你,你悟不明白還有機會。如果現在把謎底揭給你,那把你的悟門給堵上,你就沒有機會再悟。子貢他讀詩有所悟,他去向夫子匯報,夫子稱許他,說「始可與(跟你)言詩已矣」。讀《詩經》也要講求悟性,讀這些圣賢的典籍都要講悟性。那這個知什么?好什么?樂什么?你們回去好好參,我要是講出來了,那是我的,不是你的。
下面蕅益大師講,「卓吾云」,李卓吾先生講,「不到樂的地步,那得知此」。沒有到真正樂的地步,說老實話你知還沒有真正知,所以知之、好之、樂之,這三個境界是一而三、三而一,相輔相成。你知之了,幫助你好之,好之幫助你樂之,樂之又幫助你更提升你的知之,真正到樂的地步才能全知。沒到樂的,知的只是個大概,或者知的是個皮毛,總是沒有真正徹底,沒有透徹,像是霧里看花、云中望月,沒有真正得到。所以修學圣道我們既要不斷的求知,更重要的不斷的求證,證你的所知,又用你的所知指導你的行證,這就是解行并重,解幫助行,行幫助解。
這里我們之前講求學,實際上求學到最高境界是什么?「知個甚么?好個甚么?樂個甚么?」看來我還是得把謎底要揭一下。這求的是道,道是什么?道那還得你自己去參,我只是給點線索。老子講得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增是增加。求學肯定是天天增加知識,你知道得愈多,你學問愈廣,求學是日增。求道可是日損,損是減,減就是放下,天天放下,把你原有的都放下,這是求道。老子講,「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損之又損,這是你一個過程,這是你在好之過程。到了無為的境界,你就樂之了。為什么?因為無為則無不為,無知則無不知。
所以我們學圣道千萬要記住,不能在學問上生執著,一定要學著放下。放下什么?總的來講,放下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是說我們放下不學了,不是那個意思。學還是認認真真的學,學得愈多愈好,但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跟你學不學,沒有什么太大的障礙。你學得很多,也可以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了,你就能夠證道,這時候你就大樂現前,佛法里稱這個樂叫「涅盤之樂」,涅盤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這個樂,它是自性中本來具有的性德,這個樂不是跟苦相對的那個樂。有苦有樂那個樂不是真樂,到了沒有苦相對了,那個樂是絕對的樂,叫極樂,極樂就是自性性德現前。它是被什么障礙的?被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要放下,要損之又損,放到最后一切放下,那就是到了無為極樂的狀態。所以這里我們自己好好去修正。
在日常待人處事接物當中,先學著我們不執著,一切都能夠隨緣,這個至少我可以做到和諧,執著的人不可能和諧,等你和諧了你不就自然感覺到一種樂了?到了這境界,又不能夠執著在這個樂上,還要把樂也要放下。一般人放下執著之后,他能夠自得其樂。像顏回他能夠居陋巷還自得其樂,不錯,這個境界很難得,也是圣人。但是到這個境界,還要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斷了執著還要斷分別。分別是把樂與不樂也放下,一切為眾生,無分別,不分別眾生是善是惡,平等普度,也不分別我所做的工作是樂還是苦,一味做去。這時候還有妄想,還有你要做,你要度眾生,把妄想也放下,這時候就是究竟大樂現前。那是什么?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到這個時候你的樂是極樂,沒有煩惱,那么你的境界就是極樂世界。
【評析】
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