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這個『哭』,按照《朱子集注》里面的說法,是「哭,謂吊哭」,吊就是吊喪,親友過世,夫子去吊喪,這個時候是會哭的。如果有其它哀痛的事情,也可能會哭,這個哭沒講明是什么樣的哭,但是朱子把它解釋為是吊喪時候哭,這是專指,當然也可以泛指。夫子在那一天要是哭的話,他就不會唱歌了。《朱子集注》中說到,「一日之內,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在這一天哀痛之情很深,如果不深也不會哭,哭了之后還有余哀,久久未能夠忘懷,所以自自然然就不能歌唱。
夫子平日里因為他喜好音樂,我們也能想象出來,他也是喜歡唱歌的,他一定也是一位唱歌的能手,對于音樂造詣極深。你看看《論語》里面講,說夫子在齊國的時候,聽聞韶樂,韶樂是舜王那時候作的音樂,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完全沉浸在其中。這些音樂都是在發明圣人的心地,所以夫子完全進入了境界,身外之物已經沒有感覺了。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到,他對于音樂歌唱這些喜好,所謂是以禮調身、以樂調心,這是他老人家修行的一種方法。但是如果在哀痛的時候,他就不能唱歌,這完全是出自于自然,沒有造作。「余哀未忘」,說明他是真誠心,他哀痛那是出自于真誠,出自于直心,沒有造作,沒有掩飾。
圣人不是沒有感情的動物,也是一樣有感情的,哀痛的時候,他也掉眼淚;歡喜的時候,他也會歌唱。只是他能做到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情在發的時候,發而皆中節,他不過分,哀痛也不過分,會節哀。最哀痛的時候,是父母過世的時候,三日不吃飯,但是三日之后就一定要進食,《孝經》里講的,「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這些教學實際上都是示現,既然做為色身的人,有這個色身,自然有這種七情五欲。七情會發出來的時候,他能夠調節到中和,這都是教導民眾。如果是圣人完全沒有七情五欲,那別人也沒有辦法學他,你是一個異類,你是完全跟我們不一樣的,怎么能學?他肯定示現跟我們一樣,但是示現出來,讓我們怎么樣調自己的性情,使我們有可學之處。這都是慈悲、仁愛心的體現,教導我們一切由真實心中發起來。哀痛,那是在吊喪的時候,想到父母、親人對自己的恩德無以為報,這個悲痛油然而生,它不是一個形式。所以學禮重在學心,學圣賢的存心,然后你這套規矩都是發自于真誠,而不是只搞個形式。搞個形式,難免是造作。
好,這段教我們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真誠,真誠是學問最重要的。這個存心,沒有誠了,學什么都學不到實處,《中庸》所謂「不誠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