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關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而不仁者』,這個「不仁」就是違仁,違反了仁。這是講君子在求學的階段,還沒有完全成就,成就了,那就是圣人了,他還在學仁。在學仁當中,肯定會出現不圓滿的地方,可能偶然就會違反了仁。如果一點都不違反仁,這個人就是圣人。仁的境界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很難免會犯過失。但是君子的好處,在于犯了過失他能夠懺悔,能夠改過自新,他絕對不會文過飾非,不肯改過,跟小人不同。小人文過飾非,不肯承認錯誤。所以君子,他即使違反了仁,他也不失為一個君子。夫子在這講,也是勉勵君子要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不能得少為足。因為你還有不仁的時候,還有違反仁的時候。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那么在孔門弟子里面,我們看到這些人都是君子。這些三千弟子,特別是七十二賢,都可以稱為是君子,都是相當有成就的人,有真實的德行和學問。夫子在這里是勉勵他們繼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孔門弟子當中只有顏回,夫子贊嘆他能夠做到「不違仁」。《論語》我們前面看到,顏回是「其心三月不違仁」,他的心三個月都沒有一刻違反仁,那他已經超越了君子的境界。這三個月,九十天,九十天里面,心不違仁,那「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余下的工夫,三個月之后的時間?日月至焉而已矣,就是他的余生肯定都不會違反仁。夫子在旁邊看他三個月,就知道他的境界已經到了,已經成熟。換句話說,顏回也成為圣人了,夫子給顏回做鑒定。這么多弟子里面就顏回一個人,其它的都沒有。從這里看到,顏回也是用功,用多少工夫?用三個月。這跟佛門里面修行,也往往用三個月工夫,九旬用功,九旬就是九十天,勇猛精進達到仁的境界了,余下的時間,你就不用愁,你不會退轉了。君子還有退轉的時候,你看他還有不仁的時候。但是,真正成就圣人,這就沒有退轉了。
至于小人,底下說『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小人肯定是不仁。為什么小人肯定不仁?因為他不肯學,他沒有那個志向要做圣人,這種人叫小人,眼光短淺,心量狹小,沒有立志。沒有立志的人,心量小的人,叫小人。小人不一定是壞人,壞人比小人更糟。夫子這里講的小人,還是算是個正經人,一個老實人,但是他心量小,安于現狀,不愿再自己努力提升了,不想學仁了。不學仁,當然不能成為一個仁人,所以「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因此,孔子贊嘆顏回好學。顏回的好學在于哪里?就在于他不斷的向他的志向去提升,不斷的勇猛精進。
這么多的弟子里面,就是顏回一個人,被孔子稱為是好學。你看,孔子說弟子中「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現在沒有了,顏回短命早死,夫子非常的傷痛。只有顏回能傳他的法,結果他短命,孔子傷心。傷心,不是只是傷心顏回,傷心眾生,沒有一個真正的圣人來教化這些眾生,自己一死,可能這個法就要斷了。所以他老人家晚年致力于寫著作,你看他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注《易經》,這都是留下著作給后世。如果他老人家找到傳人了,他就不必要這么做了,現在找不到,只好寄望于未來,未來或許有人能傳他的法,所以他留下著作。果然,天滿他老人家的心愿,后來出了個孟子,孟子跟孔子相去一百年,兩人沒見過。但是,孟子得到孔子的真傳,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這個法又可以繼續傳下去,而且孟子也幫助孔子發揚光大。
我們看蕅益大師對這一段的批注,「警策君子,激發小人。小人若仁,便是君子,那有定名」?我們要知道《論語》里面,夫子的每一句話都是教學,絕對不是無緣無故說出來的,都是教育大眾。講這個話,這里講警策君子,激發小人,這就是孔老夫子講這個話的目的。你已經成為一個君子了,那還要提升,因為你還不是個仁人,還沒有成為圣賢,所以要再接再厲。那對小人,更要激發他,一振作,先做一個君子。怎么做君子?小人若仁,便是君子,那有定名!小人和君子不是固定的,不是說某某人是君子,他永遠就是;或者某人是個小人,他永遠就是小人,沒有這樣的。小人發了心,要去做仁人,努力精進,這人就是君子。反之,君子要是懈怠了,他就不仁了;不仁,他老是不仁,最后就變成小人了。
君子跟小人最明顯的區別在哪里?孔子有一句話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他心里想著的、掛念著的是義,道義、仁義,小人心里想的是利,這就是根本的區別。義是為他,是利他的就叫義,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為自己的那個利,自利,就是小人。你看,我昨天才從上海回來,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商亦載道.精神啟示論壇」。這論壇上,很多著名的企業家都來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老總,他們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我就跟大家提出來,我說你們企業家做生意,有說為了義而做的,不要想利的,請舉手。臺下三、四百人,真正舉手的沒幾個。還有很多企業家他們發言說,這個商人必須講利,不講利怎么行?在利不受損害的時候,才可以講仁義。這種商人,你說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義。現在這個社會真的麻煩,君子太少了,小人太多了。
這個論壇最后也算很難得,提出一份企業家良知底線的一個宣言,有一些著名的企業家代表簽名蓋章,聯合宣言。但是我一看,也不容易做到。為什么?根本這個義和利兩個字,自己沒把位置擺正,那那個宣言是假的。為什么?當在大利誘惑的時候,什么宣言都拋在我們腦后了,發的誓,發了誓得不到什么好處,現在垂手可得一個好處,他就撈那個利了,把仁義就忘掉了。所以真正把義和利搞清楚,必須通過教育。什么教育?因果教育。你看就是第五章,我們剛講的,南宮適他說,那個為了利的,你看像「羿善射,奡蕩舟」,這是以利取勝。譬如說你很有能力,你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企業家,你很有謀略,很能抓住商機,很會辦事,很會公關,很會斂財,甚至很會搞坑蒙拐騙、偷稅漏稅、行賄這些工作,很會,這是以利取勝。
那結果,「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所以你看即使是中國首富,他的下場,你看可能到監獄里去了,或者是僥幸豁免,最后一身病,不得其死然,反正那個后果是很糟糕的。那試問問,人到死的時候能帶走什么?人不能不死,沒有一個不死的,這歷史上你找找看看,哪個人不死?哪怕你是皇帝你也得死。死了之后,請問你帶走什么?你的身體都帶不走,那身外的那些鈔票,哪能帶得走?帶不走一分一毫。要帶,只是帶走你的惡業,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你看,死了之后,還得到惡道去。那個不得好死的人,肯定他不能到好道。既然如此,你既然什么都帶不走,到最后都是一場空,為什么你不在你有生之年多行善事,留下仁義這個典范給世間?為這世間樹立一個道德仁義的楷模,最后你帶的是善業,你能得善終。而且你是善終,后福無窮,在陽世福蔭子孫。你看孔老夫子,百代的子孫都那么興盛。范仲淹先生,他把自己的家產全部捐出去了,到自己死的時候,家里連棺材都買不起,你看他八百年范家不衰,他兒子,四個兒子都是宰相、公卿、名臣。
你要是為了仁義,你才真正有大利,自己得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個慶就是福報。你看,余慶這兩個字很有味道,余就是剩余,剩余的給你家子孫,積善之家有余慶,那子孫就得你的余福。那余福之外,還有本福、本慶,那個根本的是你自己帶著的,那是你來世享受,這才是有智慧的人。那些賺得的錢,不是自己的,過過手而已,給你擁有幾十年,讓你有點快感,最后你什么都帶不走。當時,你愈覺得了不起的、很得意的這些成就,到你死的時候,會令你愈悲傷,愈放不下。所以,你擁有的愈多,死的時候愈痛苦,放不下,還不如那個貧窮的人,死了還是解脫,你想想!所以,為什么不行點仁義?所以孟子見梁惠王,他說得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你為了仁義,你肯定得大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你看禹、稷,前面講的,「躬稼而有天下」,你看人家的福報多大!禹是現世就得這個福,他有禪讓,他自己就是天子,他沒有為自己;沒有為自己,他有天下。現在這所謂的世界首富,還沒有天下,人家禹那是真正有天下,天下萬民都是他的,天下沒有一物不是他的,這才叫首富。首富不是自己求來的,德行感召來的。所以《大學》里面講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就像一棵樹,自己的德行是根本,那財富是枝末,有了根本,必定有枝末。你要追求那枝末,忘了根本,根本沒了,最后枝末也沒了。所以孟子提醒梁惠王,就是提醒我們不要為了爭那個利,你要爭利,都是小利,而且你爭來的,還是你命中該有的;命中沒有,你爭不來。告訴你,真的爭不來。
你看了《了凡四訓》,這個道理就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李嘉誠是現在的華人首富,年輕的時候,他遇到了一位很有名的看相先生,就給他看到了,說你將來是首富,他命里有。當時,李嘉誠還是很不起眼的一個小人物,他命里有,自然就有,不是說他用什么巧心豪奪來掙來的,沒那個現象。就是像「羿善射,奡蕩舟」這樣勇猛的人,他也得不到天下,他反而不得其死。所以真正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商人就肯去行仁義了。哪怕是你為了利,你也應該修仁義。修仁義,你修善才有善福。當然你為了利而修,得到的小,這是有相布施。如果是不為利而修,那是無相布施,那個利就大了,你將來有天下。為什么?你心量廣大。你心包天下,你就有天下;心包一個國家,你就有一個國家;你心只有自己,那你的福報就很小,就你自己。所以這個道理,希望經商的人參透。參透了之后,他得大快樂,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是冤枉作小人。用那不法手段你得來的,還是你命里該有,那你何必要用那個手段來得?你正正經經的做生意,那不也可以得到嗎?所以,所謂良知底線這個宣言,你看要真明白道理的人,絕對是不會說犯這個底線的。
正因為我們現在社會缺乏因果教育,所以現在人是無惡不作。我看到論壇上「二0一0年商業危機報告」,讓我非常震驚!一個地溝油產量,現在是全國食用油產量的十分之一。換句話說,你出去外面吃十頓飯,你肯定吃一頓就是地溝油炒的菜,所以千萬不要再出去吃飯了!奶粉,我是聽說沒有不放三聚氰胺的,只是多少問題。還有煤礦那個不安全的事件,還有賣假文憑的事件,等等。反正現在,過去想都想不到的事,現在人都能做得出來。為什么?你光用倫理道德勸他,你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這個不夠力量,他的道理沒參透,讓我做君子有什么好處?我做小人還能夠賺點錢。他沒參透。參透了知道,你做了小人是冤枉做小人,你根本沒有得到什么,你所得到的命里本來就有,而且你造了這個業,將來什么都帶不走,就帶走這個業。你這參透了之后,他就自然愿意做君子了,樂得做君子。
那這需要什么?有榜樣的力量。所以我在這論壇上講,我是用胡小林老師的這個例子,大家聽了也比較的震動。但是,這例子還是太少,希望真正企業家發心做君子商人。你看看,做君子是不是就掙不了錢了?你要做君子,你掙的錢會更多,而且你受社會的尊重。所以,我在這個論壇上有一位出版商,搞出版業,他說到出版業這現在也很亂,出的東西,弄虛作假的很多,而且為了迎合公眾的口味,所出的內容都是非常不健康。我就鼓勵他,因為他把我的一些書拿去出,我就跟他講,我不需要任何的稿酬,只有一個條件,就是你不能夠限定版權,不能寫上說「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別人翻印,你絕對不能追究別人的責任。因為我們老師的家風,就是不限版權,歡迎翻印。所以你拿去印也行,別人拿去印也行,你不能夠說獨家。只要你能夠承認這個條件,歡迎你去翻印,我們是沒有版權,不收稿費。
古人的東西,哪有說限制版權,不讓人流通的!真正好東西都希望多點人看到,讓多些人受益。你印我的東西,還算看得起我,我都很感謝了,哪里還說收稿費!所以合作的就很愉快,沒有利,只有義,都為大眾。所以我鼓勵他,我說,他是年輕人,剛剛出來做這個出版業,也有雄心勃勃。我說:「你要做個好榜樣,只講義,不要講利。別人出那些亂七八糟的,你就不出。你專出那些真正有益于良心,有益于人群,幫助人破迷開悟,出這些書。時間久了,你就創出一個品牌了。」
我們這次論壇是在上海星河灣酒店,星河灣的老板當時就說要打造一個住宅的品牌,一個名片,我說你也打造一個出版的名片,專出好的,最健康的都是你出的,所以以后別人買你這個出版商的書他很放心,肯定是健康,父母給兒女買這些書他很放心,兒女一定受益;老板給員工買書,他也放心;老師給學生買這個書,也放心,你家出的決定是好東西。你打造一個名片,仁義這樣的名片。現在就需要這樣的一些榜樣的力量,沒有榜樣,大家都不信,看到別人做小人,他也跟著做小人去了。不知道做了小人,太冤枉了!什么都得不到。
我們再看江謙先生對蕅益大師批注有一個補注,「魏征上唐太宗疏曰」,魏征是唐太宗很有名的諫臣,專門是勸諫皇帝的,他上了很多疏文,這是其中一個疏文,「君子不能無小惡,惡不積,無妨于正道。小人或時有小善,善不積,不足以立忠」,這個是魏征他的疏文里面講到的。這里面就是提醒皇帝,在用人之上應該用君子,不要用小人。君子不能無小惡,這就是孔子這里講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他也有違反仁的時候,他也有犯小惡的時候,但是你用他,你得看大局,不能因為他有小惡,你就不肯用他。那么,君子之所以稱為君子,是因為他有小惡他能改,他不會積小惡而成大惡,所以惡不積,無妨于正道,他不會去積累他的惡,所以不會妨礙正道。君子能夠斷惡修善,他有智慧,他有心量、有抱負,他愿意成圣人。雖然有習氣毛病,但是這個無妨于正道,所以應該要用他,不要因為他有小過就不用了。
那么小人或時有小善,這是講小人,可能你看到他有善的地方,譬如說,說話很恭謹,對你很效忠,那么這是你所看到的,剛好看到他的善。但是小人心量小,即使他是一個很老實的人、規規矩矩的人,他不能成大事,就是因為他心量小。你用他來輔佐你大業,那往往不成,你用他,反而可能會失敗。那么當然,對小人我們還要去教化,讓他心量擴大,讓他的善不斷的增長。善不積,不足以立忠,給他一個過程,讓他慢慢成為一個君子。他只要好學,他也能成為君子,他也能夠效忠于國家。這一段話提醒唐太宗,用人、選拔人才的時候,要看這個人他真有志向成圣成賢,他自己有仁義之心,沒有自私自利,心量很大,用這種人。所以,江謙先生底下他有一句說,「疑君子而信小人者,讀之可以猛省矣」,這是講用人之道。讀了孔老夫子的話,讀了魏征的這個疏文,可以猛省,對君子我們用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用他,不要看他的小過,大膽去任用。君子講道德仁義,他會知恩報恩,你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一定會效忠。那么對小人,我們應該遠離,給他多點教化,等于是度他,讓他成為君子。
這個意思是出自于「魏征第四疏」,給唐太宗的第四個疏文。那么,「第四疏」里面還有一段話,挺好的,我就把它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這是講到君子和小人的問題。他說,「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慧?然才非經國,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于傾敗。況內懷奸利,承順顏旨,其為禍患,不亦深乎」?這個小人,中智之人,這是都屬于小人,智慧并不高,見地不高,他的德行也不夠,所以他的想法、做法,被他的心量、被他的智慧給限制住了。當然,他智慧還是有一點,怎么能說沒有小慧?可能偶然一次,講的話挺中聽的,做的事挺麻利的,但是他的才非經國。這個經國,就是治理國家。才,他的才華,沒有到達能夠治理國家這樣的高度。慮不及遠,他的思慮、他的謀略也不夠長遠,看得短淺,這都是因為他心量小。所以,他雖然是很竭力盡誠,他對你很忠誠,他也是真心的,但是畢竟他這個量小、智慧淺,就未免于傾敗,最后可能沒有幫助你實現大業。那這都屬于小人里面的好人了,所以沒有真正學通、學透,就出來做事,這往往做事不成。做事情要有智慧,尤其是干大事。
那另外一種,小人里面還有壞人的,那就更麻煩了。況內懷奸利,你看他自私自利,還奸詐,善于掩飾自己。承順顏旨,對人、對領導阿諛奉承,讓領導覺得挺開心,很舒服,跟這個人在一起,那其為禍患,不亦深乎?如果對這種人沒能夠防范,那這個禍患就很深遠了。你像唐玄宗,他早年也是勵精圖治,所以當時朝廷上下也很好、很和睦,而且國家也很安定,開元之治。結果后來,他用了一些小人,像楊國忠、李林甫,這些都是小人,都是「內懷奸利,承順顏旨」,結果險些把國家給葬送了,遇到安史之亂。當然,他自己也是有問題,自己迷于酒色,寵愛楊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所以這個外患,肯定跟內因合在一起的。
所以我們要防范小人,最重要的先得防范自己不要墮落。小人是因為自己先墮落才感召的,自己成了小人,他就感召小人來;自己是君子,你感召的一定是君子。所謂境隨心轉,外面的境界,不管是物質環境,還是人事環境,跟著你的心轉。所以,當我們有那些不好的朋友,你在抱怨他們這些人怎么心內懷奸利,你自己先反省反省自己,你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那怎么會感召這樣的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首先不能夠批評別人,自己懺悔自己,從內心深處去反省自己有什么毛病,改。往內求,這才能求到。往外求,求到最后,你是只有煩惱,你改變不了境界,因為境界是由心變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