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關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這一段是孔子評論魯國的大夫『孟公綽』。「孟公綽」這個人為人廉潔,欲很低、很少,沒有什么貪欲,做事也很有條理,也是一個人才,可是并非全才。所以孔子評論他,認為他適合做晉國趙、魏這兩家的家臣。這趙和魏都是晉國的大夫,晉國是個大國。所以說孟公綽適合做大國里大夫的家臣,這個『老』就是家臣。『不可以為滕薛大夫』,這「滕」和「薛」都是小國,孟公綽如果是做了這兩個小國大夫的話,就不稱職了。這是孔老夫子非常中肯的評價。
我們看李炳南老先生《論語講要》里面,他引《集解》孔安國注,這是《論語集解》,他引了東漢孔安國的批注說,「公綽,魯大夫也」,就是魯國的大夫。「趙、魏,皆晉卿也」,卿就是卿大夫,這兩家都是晉國的大夫。「家臣稱老。公綽性寡欲」,他的才性、個性寡欲,欲望比較低。「趙、魏貪賢」,趙大夫和魏大夫這兩家比較喜歡賢才。所以「家老無職,故優」,大夫家里的家臣就比較多了,反而沒什么太多事情要做,所以故優,因此孟公綽適合做這類人。「滕、薛小國,大夫職煩,故不可為也」。這小國,雖然國家小,但是這大夫事務上并不少,麻雀雖小,是五臟俱全,什么事情都要處理的,這個孟公綽就不能稱職了,所以,故不可為也。大國大夫里的家臣,跟小國的大夫辦的事情是不同,級別不一樣。孟公綽擅長此事,就不擅長彼事。孔子在這里用他的例子,舉出如何用人,用人不能夠求全責備,要懂得取其所長,避其所短。所以孔子這兩句話,可以成為用人之道的一個準則。
孟公綽:魯國大夫,屬于孟孫氏家族。
老: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優:有余。
滕薛:滕,諸侯國家,在今山東滕縣。薛,諸侯國家,在今山東滕縣東南一帶。